時論廣場》政治外行 郭臺銘不是那塊料(朱駿)
(圖/本報系資料照)
郭臺銘4月4日在美國演講斷言,以科技掛帥,以經濟做爲主軸,臺灣一定有未來。此話一出,一定有許多人按贊,其實完全曝露了郭臺銘是政治大外行,不可能有正確的治國方略。
經濟是創造價值的體系,政治是分配價值的體系,分配領導創造,即政治領導、制約經濟,人類社會自古皆然,臺灣不能例外。政治是社會的發動機,也就是說,經濟搞不好,病根十之八九都在政治,只是大多數人目光短淺,看不到罷了。
大陸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成果豐碩,無庸置疑,大家以爲是經濟掛帥的結果,大錯。是鄧小平把毛澤東時期的「以階級鬥爭爲綱」轉成「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政治決定使然,每一步改革措施不論好壞,都是政治決定敲定了才能走得下去。
本質上,大陸的改革開放經濟成果不是來自人口紅利,而是出自政治紅利。早在十多年前,第一波政治紅利就用完透支了,不知接續政治體制改革,創造新的紅利空間,以致產生不良的路徑依賴現象,積累許多積重難返的大問題,拖累日後的經濟發展。
就算在美國號稱自由市場的國家,也是政治決定了經濟發展與活動的路線與規範,經濟才能運轉,民主、共和兩黨的路線之爭會令經濟運轉的內涵不同,產生的效果自然不同。就以最簡單的是否升息而言,各方看法分歧,就是個需要政治決定的議題。
當然,經濟搞不好會影響政治,但經濟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常在政治的規畫與實踐出了問題。
國民黨長期以來講得好像頭頭是道,「拚經濟,不要拚政治,拚政治就是拚口水」,結果就是腦袋空空,沒抓住人類社會結構與事物的本質,註定抓不到重點,拚來拚去都在拚空。主政期間鮭魚變鯊魚,兩岸關係也搞到臺獨聲勢大漲,到頭來丟了政權。結果每天還是逃不掉要和民進黨拚口水的必然性,甚至黨內也起了亂子,在互噴互拚口水!不是嗎?
侯友宜爲何會有今天的困境?就是長期不碰政治議題。政治人物不談政治議題就是連基本的責任與素質都不具備,就是最大的失職,自己就是個笑話,盧秀燕不是一樣嗎?郭臺銘的演講其實是自己供認,「我不是當總統的料!」
國民黨的前景是很危殆的,不要因馬英九在大陸說了幾聲中華民國,就盲目自嗨,以爲就能重返執政,沒那麼簡單!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