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民的聲音?
在臺灣民主發展的過程中,民主是一個好東西,政治人物及名嘴們常把人民的聲音及民意掛在嘴邊,但什麼是人民的聲音?在沒有精確的民調及統計數字作爲根據前,人民的聲音常是代表自己所主張的意見及聲音、想當然爾的意見以及一種與我羣相異皆非人民的聲音之見,人們往往將自己的認知及主張放至最大,將不同意見者妖魔化或曲解化,這種自尊大的心態,使得人們在應用代表人民聲音時,是那麼地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任何公共政策議題只要搬出民意,好像就有其合理性及合法性,但什麼是民意?能夠有足夠代表人民的聲音?而不是隻有我的主張纔是正確的,核四議題便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沒有人不希望非核家園,更沒有人不關心核能安全,但如果精確地探知人民的想法,傾聽人民的聲音,就不乏發現這其中還充滿了學問,這背後有相當多的問題亟待朝野溝通、擁核及反核者之省思。
馬英九總統日前特別邀請新閣揆江宜樺等府院黨高層至寓所會談,就年後重大政策及工作重點交換意見。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會議中,馬英九期許府院黨保持密切溝通與協調,指示三方建立政策溝通平臺,並按議題成立專案小組,加強聯繫溝通,以避免政策失焦,淪爲在野黨單一聲音。馬總統並多次重申「沒有核安就沒有核四」,國民黨的一貫政策主張就是核四要完工,但必須確保核安才能商轉,並將朝穩健減核、逐步朝非核家園方向邁進,新北市朱立倫市長亦持此種看法;而民進黨卻只強調反核,卻對未來要不要限電?電價是否調整等完全避談?
究竟擁核是多數人民的聲音?還是反核纔是多數人民的聲音?公投是解決疑問的方式之一;擁核要做到何種程度?反核後又該以何種爲替代方案?其產生的後遺症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澄清,恐怕核四議題終將難以成爲定局。
在野黨這些日子以來,包括民進黨高層先進常掛在嘴邊之人民的聲音,究竟是真的臺灣多數的聲音?還是代表綠營的聲音?如果以反對馬英九個人的民調類推適用爲人民的聲音,爲何馬英九還是當選?民進黨還是在野黨?這其中弔詭之處,實在值得深入研究。
由在野黨口中常聽到人民的聲音,若不經理性及科學數據來看,其實是相當奇怪的,在野黨何以代表主流人民的聲音?爲何許多公共議題往往都只是聽到一方的聲音?既缺乏公共論述的空間,也沒有朝野溝通的善意,顯見朝野溝通仍須加強,必須捐棄成見,爲長治久安的臺灣着想,爲後代子孫負責。
總之,誰能代表民意?誰又是主流聲音?沒有科學精確的民調或數據支持,實在很難代表民意,每一個人只能當自己的主人,無權代表其他人,馬英九不能、民進黨也不能,人民的聲音隨着不同議題而有所波動及改變,是相當正常之事,因此當從政治人物及名嘴口中拋出民意時,恐怕我們必須警覺其背後的動機,冷靜思考這是否是真正多數人民的聲音?這也正是公投及選舉所代表的民主價值之所在。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