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賣店、聲光皆須改善 別讓臺北大巨蛋只是個陽春蛋

東京巨蛋是日本最早啓用的巨蛋,但目前的視聽覺體驗效果仍然很好。 福耳/攝影

以往在臺灣舉辦且免費的亞錦賽,頂多只會有數百人進場觀看,今年卻不大同,由於大巨蛋的啓用,從3日的中韓開幕戰、之後幾天非中華隊的比賽,再回到臺灣打進去的超級循環賽及決賽,單場最少也有6000多人,最後一天中日金牌戰更是一舉衝到2萬1千多人,日泰的單場6000多人甚至還比中華隊在洲際球場對上巴勒斯坦及香港2場比賽加起來的人數還多,亞錦賽期間大巨蛋共有超過10萬人次進場,可見得開箱大巨蛋已是全民運動。

大巨蛋剛啓用,包含之前的測試賽及連日來的正式比賽,在場館設備方面有多處被提出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測試賽提到的草皮、紅土及吃球現象、中華隊練習時發現的投手丘高度問題、正式比賽時還有漏水狀況,不過這畢竟是工程及場務的專業,球迷也無法提供太多意見。

隨着亞錦賽熱潮襲捲臺灣,開箱大巨蛋已成近期全民熱門活動之一。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筆者在比賽期間曾三度進入臺北大巨蛋觀看比賽,今年5月也造訪過火腿新主場ES CON FIELD HOKKAIDO,以及甫在11月於東京巨蛋舉辦的亞冠賽,臺北大巨蛋與這兩座分別在2023年及1988年啓用的日本最新及最舊的巨蛋比較,以球迷進場觀賽的感官享受方面來說,仍有相當的進步幅度。

首先要稱讚的地方,就是大巨蛋的座位比起日本的兩座巨蛋都來得舒適,座位本身及與前排的空間以球場來說十分充裕,就算久坐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但這也是爲數不多的優點之一,另一個應已無太大改善空間的缺點也在於觀衆席的設計。

開幕戰進場是坐在30排之後的位置,已算是內野第一層看臺的後段,但視野仍感覺離場內很近,與先前去過日本的兩座巨蛋,甚至過去幾年去過的其他幾座巨蛋都完全不同,比賽開始才發現應是座位前後排的高度差較小的原因,日本的巨蛋如果做到較後段上層,會有種高處看下來的感覺,大巨蛋則由於觀衆席座位排坡度較平穩,這樣雖體感較近卻由於高度不夠,加上前後排左右交錯的位移又不多,導致視線被前方球迷擋住的範圍較大,即使身高相近仍無法避免看到半顆頭擋在前面的狀況,這關乎整體座位設計,要改善有很大的難度,會不會成爲大巨蛋的致命傷有待觀察,但如果之後比賽開放站立應援,或許就能會把影響降低,而支撐護網的杆子太多造成視線不良也是需要改善的。

再來就是觀衆席後方走廊的寬度及動線引導,大巨蛋的走廊並不算寬,這幾場比賽又有部分攤商在做銷售活動,因此部分區域人潮就擠得水泄不通,離開這些區域後人潮雖多但大致上通行並未受到太多阻礙,這還是在開放人數尚未達半數最大容納量的情況,一旦決定全開勢必要重新檢討攤商做活動及動線,否則人潮過於擁擠會有一定的危險度,而較低的天花板也給人有些壓迫感;另外就是場內的商店,或許是因爲過於倉促而來不及好好規劃、佈置飲食店及商品賣店,讓人有一種球場很高級,但賣店卻是地攤夜市等級,種類也不多。

火腿新主場ES CON FIELD HOKKAIDO有來自日本全國各地有特色的飲食店。 福耳/攝影

與WBC、中職例行賽、甚至於同時間開打的冬盟相比起來,亞錦賽在大巨蛋內的應援氣勢十分疲弱,官方應援團只在主場側,另一側的觀衆席上只能聽到應援團的微弱聲音,筆者這幾場比賽都坐在離應援團有些距離的位置,聽不清楚應援團的喊聲,因此都遇到有球迷自主喊出及附和三振的加油聲,當然對於目前中職的電子音樂應援球迷各有喜惡,不過如果能讓全場觀衆一起喊聲爲中華隊加油,那不是更有氣勢嗎?這也是之後的比賽能夠調整的地方。

另外,進場後發現被詬病的大螢幕並沒有想像中的小,但與日本的巨蛋比起來真的還有很大的擴充必要,ES CON左右兩側各有一片大螢幕,而東京巨蛋則是外野從中央延伸兩側的環型螢幕,兩座巨蛋藉由大螢幕及現場音響呈現出來的聲光效果十分震撼,在亞洲現代的棒球場,進場看球雖然是本質,不過其他輔助的視覺、聽覺以及味覺體驗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也已成爲吸引球迷進場的一大關鍵,大巨蛋目前纔剛啓用,這些部分尚未到位;下一次可見的國際賽是明年3月的巨人軍90週年臺灣試合,屆時各方面若仍跟這次亞錦賽一樣,恐怕會讓以東京巨蛋爲主場的巨人球員及隨同來臺觀賽的日本球迷大吃一驚。

火腿新主場ES CON FIELD HOKKAIDO左右兩側各有大螢幕。 福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