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失蹤3/失智者走失後...家屬須被關懷 照顧者易陷自責

失智家人走失時,照顧者容易陷入自責情緒。此爲示意圖。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66歲周麗雲女士獨力照顧失智近12年,今年72歲的先生。她表示,先生失蹤次數已多至不可勝數,有時出門一回頭就不見人影,在大街上搜尋多時才能將人找回,爲此她已將丈夫手機鈴聲設定爲求救訊息,找人時若撥打手機,旁人就能聽到鈴聲念出自己的電話號碼,並提供協助。

周麗雲說,丈夫罹病5、6年,仍屬輕度失智的時候就開始容易走失,搭乘捷運時,聽到關門鈴聲就一躍上車,卻因病情影響,不知應在哪一站下車,即使下了車,也不知道如何回家;有時兩人在街上行走,先生看到人羣進入店家,或聽見路旁餐廳呼喚客人「進來坐」,便跟人走、一去不回。

最嚴重的一次,周麗雲與先生在板橋一處球場打球,先生忽然走失,且身上悠遊卡、現金都沒帶。她表示,當時心中非常緊張,立即報警協尋,沿着大街小巷呼喊先生名字,球友也加入找人行列,走過的路都去找。數小時後仍找不到人,原想至警局申請調閱監視器,正好發現丈夫就在對街自助餐店門口,拿着塑膠袋裝的菠蘿麪包在吃。

周麗雲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病情影響,即使走失也不會找人討要物品,多數情況話都很少,不會有攻擊性行爲,但心中一定與家屬一樣恐慌。民衆若在街上發現無目的遊走的人,可放心上前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若見到患者手上的「愛心手鍊」,也可以撥打電話聯繫親屬。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羅惠羣表示,失智家人走失時,主要照顧者心中出現焦慮、自責的情況相當常見,即使已經報警,在家中仍會坐立難安,不妨擬定尋人策略,有計劃的在周邊區域尋找,較能消耗罪惡感,同時避免愈找愈慌的情況。若天晚回到家中,建議家人可傾聽主要照顧者抒發自責、愧疚感受及照顧挫折。

羅惠羣表示,通常走失情況初次出現時,照顧者情緒反應最大,爲長者帶了手鍊、做了定位,仍然走失,會有種「功虧一簣」的感受,且是主要照顧者較易受到影響,建議其他親屬可從旁提醒,患者走失是受病情影響,讓其好好釋放罪惡感。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