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失蹤/親屬也需關懷…等待陷煎熬 家人易自責

老盟統計,失蹤時未配戴身分識別者,尋獲率僅四成。圖爲失智症衛星定位器、愛心布標等。本報資料照片

六十六歲周麗雲女士獨力照顧失智近十二年、年逾七十的先生。她表示,先生失蹤次數已不可勝數,有時出門一回頭就不見人影,在大街上搜尋多時才能將人找回,爲此她已將丈夫手機鈴聲設定爲求救訊息,找人時若撥打手機,旁人就能聽到鈴聲念出自己的電話號碼,並提供協助。

周麗雲說,丈夫罹病五、六年,輕度失智時就曾走失,有時先生看到人羣進入店家,或聽見路旁餐廳呼喚客人「進來坐」,便跟人走、一去不回。

最嚴重的一次,周麗雲與先生在板橋一處球場打球,先生忽然走失,且身上悠遊卡、現金都沒帶。沿路找了數小時都找不到人,每一次都令她心驚膽顫,也害怕先生從此消失。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羅惠羣表示,失智家人走失時,主要照顧者心中出現焦慮、自責的情況相當常見,即使已經報警,在家中仍會坐立難安,不妨擬定尋人策略,有計劃地在周邊區域尋找,較能緩解罪惡感,同時避免愈找愈慌的情況。回到家中,建議家人可傾聽主要照顧者抒發自責、愧疚感受及照顧挫折。

羅惠羣表示,通常走失情況初次出現時,照顧者情緒反應最大,爲長者戴了手鍊、做定位,仍然走失,會有種「功虧一簣」的感受,且是主要照顧者較易受到影響,建議其他親屬可從旁提醒,患者走失是受病情影響,讓其釋放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