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世界馬來長吻鱷日 聽聽動物園「彎嘴雷奇」的故事
▲雷奇嘴巴變形往上翹,曾被網友誤以爲在動物園內受虐。(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8月5日是世界馬來長吻鱷日,臺北市立動物園也有一隻曾以彎嘴「搏版面」的馬來長吻鱷雷奇,奇特的長相讓網友誤會牠在動物園受虐待,其實是園方協助收容的大傢伙。目前野外的馬來長吻鱷數量已經少於2500只,在自然生態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歸爲易危物種。
住在高雄鳳山的林先生從民國62年起飼養雷奇,當時還是隻只有30公分的小鱷魚,外型很正常,但由於42年來都是養在室內飼養缸中,隨着體型越長越大,雷奇的嘴巴開始逐漸向上彎曲,前端部分牙齒也不完整,最後在104年交由臺北市立動物園收容。
▲雷奇在104年移居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非常仔細地照顧牠。(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雷奇目前住在溫帶動物區的水池,因爲嘴巴變形無法自己抓魚,保育員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要如何確保牠能順利吃到足量的食物。雷奇對聲音很敏感,只要保育員呼喚牠就會游到池邊,剛開始保育員將魚對準雷奇的嘴想讓魚直接掉入,但成功機率很低。
▲▼雷奇一叫就來,保育員想辦法讓牠能吃得飽。(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保育員嘗試第二招,用繩子綁住魚身,但因爲魚會晃動,雷奇的視線會被嘴擋住,沒有咬準魚就掉入水中,因此成功率也只有2到3成;保育員再接再厲,綁住魚尾巴垂降到雷奇的右側,現在雷奇咬住魚頭的精準度提升,成功率可以達到8到9成。
除了雷奇,亞洲熱帶雨林區也有馬來長吻鱷酷琪和酷龍,牠們透過響聲目標棒練習,現在已經可以輕鬆地接到保育員拋出的魚。此外保育員還發現母鱷酷琪最近晚上頻頻上岸,動物園已開始收集落葉提供酷琪作爲築巢的材料,希望今年能有機會看到牠上岸產蛋。
▲103年出生的小鱷魚也乘載着許多保育資訊。(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馬來長吻鱷的野外族羣已經低於2500只,且圈養繁殖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園方與嘉義縣龍羣鱷魚養殖場合作,進行馬來長吻鱷的保育繁殖計劃,在2013年成功孵化出小鱷魚,現在小小生力軍已經2歲,體型從105公克、33公分,成長到6公斤、140公分。園方表示,目前對馬來長吻鱷的瞭解仍舊很少,臺北動物園的保育繁殖計劃可以更加了解馬來長吻鱷的繁殖和行爲,有助於填補研究中的一些未知資訊。
今年是第一屆「世界馬來長吻鱷日」,也是第一個專屬於鱷魚的動物日,世界各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公園在今天都將介紹這鮮少被人瞭解、甚至喜愛的物種,希望能提高大家對牠們的認識,共同發揮最大的力量,來保育馬來長吻鱷。
▼小鱷魚長大了!(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