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補息整改尚存隱憂 業界期盼補充性政策及時解疑慮

本版供圖:圖蟲創意

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銀行手工補息整改已1個月有餘,效果正逐漸顯現。

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 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下稱“《倡議》”),明確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維護市場合理競爭秩序,強化存款利率調整效果,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倡議》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視。多家資管機構的人士稱,一方面,《倡議》追溯過往,要求“即日起,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此前違規作出的補息承諾,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另一方面,波及的客戶羣較廣,不僅包括金融機構存款方,企業、地方城投、個人儲戶、個人理財客戶等也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補息整改已形成了一些顯見的影響,涉及補息問題的活期或通知存款被提前贖回,貨幣類資管產品調整計息方式並衝回利息。而由於貨幣類資管產品收益降低,已有保險公司將相關資金贖回,並借長債利率回升機會,轉而配置了其他更有性價比的攤餘成本產品。

實際上,仍有一些潛在的影響尚未體現,比如涉及補息的未到期定期存款如何處理、銀行理財等相關資管產品估值如何調整等。由於銀行理財直接聯繫着大量追求穩健收益的個人客戶,因此調整淨值的相關處理更受關注。

提前贖回存款

尋找其他投向

多位保險機構的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4月中下旬,陸續接到銀行電話或函件,告知補息不能持續,明顯感受到了銀行整改手工補息所帶來的影響。

4月23日,某保險機構接到某大行分行來函,告知因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此前部分“存款業務合作協議”中約定的利率已無法繼續執行,自3月21日起對於上述協議項下的賬戶執行該行現行對公活期掛牌利率。

證券時報記者還從保險資管機構的人士處瞭解到,對於涉及手工補息的通知存款、隨時支取類短期存款,以及相對長期的定期存款,現在正分類處理。比如,7天通知存款有手工補息的,保險機構與銀行約定存放一年,自4月8日自律機制發佈《倡議》之後,不能再補息。在此情況下,保險機構的應對做法是贖回,即提前支取這部分通知存款。不過,對於這部分存款的補息截止日期,不同銀行的操作有些許差異,有的銀行只補息到4月7日,也有的銀行可以補息到4月底。

業內人士反映,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與銀行理財等資管產品所配置的存款中,不少均涉及手工補息的問題。針對其中的短期存款,目前的主要應對辦法是提前支取,“提前贖回以後,缺少的利息,在財務處理上慢慢計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從業界瞭解到,目前,受補息取消的影響,已有保險資管產品調整了計息方式,收益也受到了影響。

4月22日,某保險資管公司公告稱,根據自律機制《倡議》,爲維護產品持有人權益,該公司作爲產品管理人決定,對某固收類資管產品持有的相關銀行存款資產調整計息方式,“自2024年4月19日起,對本產品持有的相關銀行存款資產按存款權利憑證記載的票面利率進行計息”。同時,進行“利息衝回”,於2024年4月22日衝回該產品所持有的相關銀行存款自2024年4月8日(含)—2024年4月18日(含)已計提的超出存款權利憑證所載票面利率以外的利息。

“本產品在完成上述衝回操作後,可能會造成產品淨值的下降,給投資人帶來收益下降的風險。”上述保險資管公司稱,將持續關注該產品持有的相關銀行存款資產的付息情況及《倡議》的市場影響,與銀行存款入資行進行積極溝通,並將視具體情況採取進一步措施。

作爲這些資管產品的投資方,保險公司開始採取了後續動作。某保險公司的首席投資官稱,取消手工補息的影響“立竿見影”,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的類貨幣產品收益降至2.5%附近,性價比降低,其所在公司對這類產品進行了贖回。恰巧,4月23日央行提示長期國債收益率風險,長債利率大幅上行,該保險公司藉機轉向配置了其他以攤餘成本計量的、收益更高的固收類資產。

定存付息不確定

淨值調整也棘手

目前,涉及補息相對長期的存款,如一年期、三年期存款、未到付息日的存款,以及以此爲基礎資產的資管產品,整改帶來的影響尚未完全體現,不同機構所持的態度和應對策略仍有差異。

“有一些是季付息的,欠息欠了一兩個月的都有,大家實際上已經有損失了。”一家中小型保險資管的人士稱,針對涉及補息的定存,現在已有銀行要求提前贖回。另有保險資管人士稱,沒到付息日的存款,還不好與銀行談,有不確定性,“但可能不確定的時間越長,利息缺口就越大”。

多位業界人士提到,提前贖回上述存款,或者剩餘期限不能補息,實際到手利息與原定利息之間會出現缺口,就需要調整存款類產品淨值,產品淨值可能會面臨比較陡峭的變化。

“調整淨值就比較麻煩”“資金溢出比較多”……保險資管、銀行理財的多位相關人士稱,一方面,同一銀行理財可能購買了多家機構的多個產品,進而投資了銀行存款,淨值調整規則要保持一致性,就會涉及多家機構的淨值調整;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直接面向個人客戶,淨值下調影響到的人羣會比較廣泛,而且這部分銀行理財客戶多爲追求穩健收益、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

業內人士還提到,假如資管產品予以減值,有可能也會對投資者形成不公平。特別是公開募集類產品,如果有投資者已經贖回退出,就享受了高利息,儘管實際上中間有一段已經沒有那麼高的利息,而後期加入的投資者還要承擔前面投資時期的減值,就形成了不公平。

對此該如何處理?某保險資管公司組合類產品業務負責人表示,管理不同銀行理財資金,目前主要看銀行理財持何態度。有的銀行理財認爲,拖下去利息缺口可能越來越大,後續的估值也會降得更厲害,提前贖回就是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的銀行理財則在觀望,看看後面情況會不會有變化,或者說在期待更明確的說法出臺。

銀行部分做法引爭議

業界期盼政策及時雨

對於銀行來說,此次手工補息的整改工作也很棘手。

某大行地方分支機構的相關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手工補息的情形之所以越來越多,原因也離不開存款考覈的壓力。取消手工補息,影響的是本行的客戶和本行的存款,但《倡議》的要求也不能違背。

證券時報記者瞭解到,關於此次整改要求,某銀行總行內部對於存量與自律定價管理要求不符的合同,給出了針對性的處理方式——分行原則上應在4月30日前與客戶進行協商,及時重新簽署合規合同;對於4月30日前無法協商一致的存量不合規存款,分行應於5月5日前將《手工補息未整改明細表》上報總行計劃財務部和產品主管部門;對於最終無法協商一致需要補付高息的存款,由總行將業務明細及內部處罰結果(必須處理相關責任人)提交人總行和自律機制,經人總行或自律機制審批同意後予以補付高息。

“這意味着,如果最終無法協商一致而仍要補息,銀行內部有人要被處罰,因此寧可違反此前相關約定,也不能違反自律。”有知情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稱。

目前,銀行整改的部分做法也引起了一定爭議。有保險公司人士表示,與銀行雙方簽定的存款業務合作協議,法律效力要高於自律倡議,銀行能否據自律以否認存款協議,是存疑的。也有保險資管機構表示,公司與銀行簽署的存款協議明確約定,行業自律等行業政策變化不屬於不可抗力,“以前也發生過這種情況,銀行不能以自律這個理由來拒絕支付約定的利息,合同裡面寫得很清楚。”

某保險機構的一位法務人士認爲,銀行與儲戶必須有一個雙方協商達成合意的過程,單方告知不具備法律效力。當然,如果客戶收到告知後,未提出異議,比如30天內未提出,則可以視爲雙方已達成合意。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降低存款付息成本和減少資金空轉的角度來看,規範銀行存款手工補息實屬應該。某保險機構首席投資官就認爲,保險公司的存款大多存在手工補息的情況,但由於存款在投資資產中的佔比不算高,且本身利率也不太高,因此對投資收益的影響並不太大。“大家的收益率會有下降,但也會讓市場的總體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也是好事。”該名首席投資官說。

當然,資管機構也表達了自身的難處,希望銀行在補息整改過程中能做好溝通協商。特別是,那些投資了存款的資管機構和銀行理財,背後還有客戶,需要開展的溝通工作並不少。

“政策的影響面比較廣,大家都期待後續能出臺一些補充性的政策,這樣一來,包括銀行理財、資管、銀行等都能夠比較有序地來做相應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資管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