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的復仇計劃,贏了僞裝者的人性拷問,輸了
◎董銘
自2019年問世,陳思誠監製的《誤殺》系列已經拍到了第三部,從翻拍印度片、好萊塢片,到如今的原創,肖央依然扮演的是挽救孩子的“老父親”,背景也依然發生在“架空的東南亞”,但不同的是,這一次的人性更爲複雜,現實也更加殘酷。
“好父親”人設坍塌
在這部《誤殺3》裡,肖央不再是一個底層的“窮爸爸”,而是一個擁有億萬家財的“富爸爸”,所以他面對的是富人更容易遭遇的犯罪——綁架。他飾演的鄭炳睿表面上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樂善好施的慈善家,同時也是疼愛女兒的好父親。不幸的是,女兒婷婷被綁匪盯上,在家庭生日宴上神秘失蹤,父親要贖回孩子只能按照綁匪的要求一步步操作,直到此處,影片還是按照綁架案的常見劇情發展,讓觀衆爲孩子的安危捏了一把汗,同時也被鄭炳睿的愛女之心所打動。然而,隨着綁匪提出直播和答題要求,設定特殊的交贖金地點,鄭炳睿不爲人知的隱秘過往和真實身份一點點被披露,在他發現福利院牆上的“6·19”血字的一刻,綁匪,同時也是電影的實際意圖才顯現:揭露拐賣兒童案的真相。
鄭炳睿一路吐露福利院的往事,關於罪惡的回憶令人觸目驚心,他的“好父親”形象也逐漸模糊,令人懷疑其真正的起家之路和一系列所作所爲。如果說他不惜用別人的兒子交換自己的女兒,對涉嫌綁架的同鄉母子痛下殺手,還算是“愛女心切”下的衝動的話,那隨着拐賣集團的幕後大佬,高捷飾演的警界高官達蒙的登場,鄭炳睿惡的一面就更爲凸顯、清晰,肖央在前兩部《誤殺》中積累的慈父好人設也在一遍遍的謊言塗抹下逐漸坍塌。
壞人也會有孩子,但並不會因此就放棄作惡。鄭炳睿在受害者和作惡者之間切換、重疊,直到最後還要面對人性的考驗。隨着回憶的展開,包括如何拐賣兒童、福利院虐待、踏上“二氧化碳路”,以及最後的船上爆炸慘劇,各種細節被挖掘出來,真話中藏着謊言,虛虛實實的掩飾、塗抹,讓人觀之越來越失望與痛心。因爲這其中暴露出的人性之惡,真是沒有底線,人販子之所以能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或許是他們既沒有道德約束,也毫無同情心。他們對自己也同樣是在“欺騙”,虛僞地向神明懺悔很脆弱,真到性命攸關的時候,自私的他們甚至會爲了活命而放棄親生骨肉。
片中對人性做出的“極限拷問”,已經超越了倫理道德層面,這在近年來的電影中並不多見,觀之令人後背發涼。回頭再看影片沿用的中文片名“誤殺”和英文片名“OctopuswithBrokenArms(章魚斷臂)”,其實也正是對鄭炳睿心態的註解:他既是那個“誤殺”孩子的人,同時也是爲了保全自己而斷臂求生的章魚。性格和經歷決定了命運,可憐之人又有可恨之處,最後的結局並不算意外,只是女兒婷婷還不知道她的爸爸原來是這樣的人。
血淚鑄就“復仇者聯盟”
“綁匪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綁匪是誰”纔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原動力,或者說,作爲整個綁架事件的“總導演”,綁匪能夠把控所有的線索、節奏,還抓來別的孩子做人質,熟悉鄭炳睿和警方的一舉一動,絕不是一個人能夠辦到的。劉雅瑟飾演的雅音,作爲綁匪中最早亮相的一員,既是鄭炳睿明面上的對手,同時也是給其他同夥打掩護,直到影片接近末尾時,另外幾個關鍵“綁匪”才露出真容,而他們都有個共同的身份——“6·19”案中的受害者親屬。
可以說,他們纔是全片真正的主角。喪子的痛苦和絕望是他們共有的命運悲劇,如果不是相互慰藉,這些父母都不一定能夠熬過最黑暗的日子;也正是由於抱團取暖,才讓他們可以策劃出如此龐大的復仇計劃,讓那些身居高位的惡人身敗名裂。參與拐賣孩子的惡人們良心有愧,最害怕的是“報應”,但真正的報應並不來自於神佛,而是喪子之痛背後的愛——一種原始的舐犢深情,足以讓最普通的父母做出最偉大的犧牲。
片中雅音的故事線是最完整的,劉雅瑟的表演也最讓人心碎。孩子是如何在她眼皮底下被拐走,她又是如何發了瘋似的尋找、報警、求助,眼見了一絲希望轉眼又變成更深的絕望,最後化身爲向黑惡勢力宣戰的“復仇女神”。這位可憐母親的動機脈絡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可信,幾次“致命”的打擊都沒有將她徹底擊垮,令人欽佩。
而佟麗婭飾演的李老師,段奕宏飾演的警官,爲了掩飾身份更需要全程“表演”,假裝不知道福利院和“6·19”案的真相,假裝站在鄭炳睿的一邊,一路取證,一路演戲,需要更復雜、微妙的細節來支撐。尤其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對已逝子女的情感投射到其他孩子身上的善良;同時對於鄭炳睿這個“仇人”,強忍憎恨和鄙夷地去討好、接近,也讓人物更具有層次感。
慘無人道的“買賣和傷害”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這是《誤殺3》裡最可怕的一句話。“每年全球約有120萬名,每小時約有137名兒童被拐賣”。電影是真實世界的鏡子,只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讓人鋌而走險的暴利,人口販賣網絡就會一直存在,少了這一個黑惡團伙,也還有其他人在做這個買賣,而制度的漏洞和人性的貪婪又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
《誤殺3》中用來對抗這種腐敗的方式有些理想化——通過全球直播來曝光內幕,用媒體和網絡輿論來給當事人、當局施加壓力。這種非正常取證在司法流程上是否可行有待商榷,但作爲電影足以讓人“爽”到,尤其是反派親口向全世界承認“罪行”的那一刻,帶來的還是《九品芝麻官》裡包龍星“詐”出常威供詞時的那種反轉快感。
這部109分鐘的《誤殺3》裡,人物衆多、身份複雜、節奏緊湊,情節推進快,雖然佈局沒有《誤殺》第一部那般精妙,但也做到了繁而不亂。當然,片中也有幾處交代顯得倉促,譬如達蒙兒子、鄭炳睿好友似乎只作爲“工具人”出現,最後的法庭襲擊也有畫蛇添足之嫌,等等。還好瑕不掩瑜,這些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結構。而全片最具深意,也最值得咀嚼之處,則是拐賣團伙的“內訌”,達蒙槍指鄭炳睿的那幾秒,就是對於人性的一次“終極實驗”,也是對“惡如何腐蝕善”的答卷。原來不到最後關頭,誰也不知道一個人是“本善”還是“本惡”,有的孩子是商品,有的成人卻不配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