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黑頸鶴 高原上的神鳥保姆
棲息在拉薩市林周縣卡孜水庫邊的黑頸鶴。(新華社資料照片)
旦增在給黑頸鶴投食。(取自中新網)
成羣的黑頸鶴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皆會到拉薩河谷過冬。(新華社資料照片)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成羣的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從藏北高原飛至拉薩河谷、林周縣澎波河流域溼地過冬。旦增是西藏拉薩林周縣黑頸鶴國家自然保護區巡護員,作爲黑頸鶴的全職保姆,他主要有三項工作:巡護、餵食、救助。日復一日,旦增並不覺得乏味。
林周縣自古稱作澎波地區,被譽爲拉薩「糧倉」,大片的耕地冬季休耕時爲黑頸鶴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據西藏高原生物研究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約有6300只,2014年6500餘隻,2017年至2018年冬季調查中,西藏越冬黑頸鶴種羣數量爲7500餘隻。
「如今,來林周縣過冬的黑頸鶴數量一年比一年多。」2015年開始擔任林周縣林業局巡護員的旦增說,自己最開心的事便是和「高冷」的黑頸鶴打交道,他的主要職責是保護這些高原「神鳥」安全過冬。
因巡護騎爛一臺機車
旦增說,巡護過程中主要看黑頸鶴的棲息地有無異常,有無流浪狗等其他天敵攻擊黑頸鶴,另外就是查看黑頸鶴有無受傷、生病等。他估計自己的巡護範圍今年有600至700只黑頸鶴。
旦增一家住在虎頭山水庫邊上的卡東村,往下幾公里就是卡孜水庫。旦增的巡護路線以土路居多,騎機車一圈下來要兩三個小時。到2018年夏天,他已經騎爛了一輛機車。
有趣的是,旦增的普通話並不好,聽、說能力有限,但他非常喜歡科教自然類的電視節目,中央電視臺的《人與自然》是他的必追劇。家人很支持他的工作,旦增的妻子次珍說,現在一家人和他一樣,出門處處留意黑頸鶴的動向,平時在哪塊農田裡看到黑頸鶴比較多,回來也會和他「彙報」。
投喂「沖沖」有撇步
黑頸鶴愛吃小麥,並不怎麼吃青稞。林周縣林業局每年冬天會給巡護員發放500公斤小麥,用於餵食黑頸鶴,不夠的話還可以再申請。旦增在高峰時期,最多一天要撒大約25公斤小麥。
旦增將小麥均勻撒在一畝多地裡,他說,要與黑頸鶴保持距離,大約一兩公尺就可以了,「黑頸鶴們看得到,待會我們走了,牠們自己會過來吃的。」
「要站在黑頸鶴的角度看問題。」多年的經驗,旦增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投喂技巧。出於安全考慮,首先地點一定要平坦開闊,便於黑頸鶴觀察。其次位置要相對固定,不能今天撒在這裡,明天撒在那裡,黑頸鶴養成固定的進食習慣很不容易。
再者,時間上也很有講究,小麥撒太早了容易被其他動物搶吃,太晚了黑頸鶴就不來了,傍晚最好,而且要等村裡的牛羊迴圈了才撒,否則牛羊走動會驚跑黑頸鶴。
藏族民衆對黑頸鶴很愛護,他們都有旦增的電話,若有人來水庫捕魚驚擾到黑頸鶴,就給旦增打電話。如果遇到黑頸鶴受傷等情況,也都會第一時間通知旦增。村民白瑪央金說:「『沖沖』(黑頸鶴的藏語)是吉祥鳥,牠們能到我們這裡落腳,是很好的寓意。」
「村民們都愛開我玩笑,如果他們上午在哪個山溝裡看到了一羣黑頸鶴,下午在茶館裡遇到我就要調侃說,旦增家的黑頸鶴又多了一羣。」旦增笑着說。
小靈通 黑頸鶴
學名Grus nigricollis,別稱高原鶴、藏鶴、雁鵝,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1876年俄國探險家第一次在大陸青海湖發現,是全球發現得最晚的一種鶴類,《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國際鳥類紅皮書定爲全球急需拯救的鳥類。黑頸鶴爲候鳥,3月集羣離開越冬地雲貴高原北遷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生活,4月下旬繁殖育幼,10月下旬飛到青藏高原東南部、雲貴高原及中印、中巴邊境過冬。(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