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故事丨我從天梯上的村莊來
“我從天梯上的村莊來”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駱雲蓮的網名,古路村是她出生的地方。
古路村坐落於四川省雅安市、樂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多米,至今不通公路,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梯村”。旁邊的大渡河奔騰不息,懸崖高聳入雲。
聽老人們說,過去進出古路村的“路”是一條條鋪懸於絕壁上、用扁擔藤和木棍編成的藤梯。到了20世紀60年代,建設成昆鐵路時,鐵道兵見村民們進出山困難,將藤梯改成了鐵梯。
2002年,政府出資10萬元,古路村村民投工投勞,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不到1米寬的騾馬道。全村100多戶居民第一次有了能踏踏實實踩的路,卻依然險峻無比。
村民趕着騾馬走在小道上(2012年攝)。
2006年,駱雲蓮被推選爲古路村婦女主任。4年後,她又全票當選村支書。2013年2月,駱雲蓮當選爲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駱雲蓮心中一直有個未圓的夢——給古路村的老百姓修條像樣的路。
“古路村是典型的中高山區,老百姓有脫貧的積極性,也有土地,可不管發展什麼產業,交通跟不上,運輸、銷售都是空談。交通成爲當地老百姓脫貧奔小康的最大瓶頸。”駱雲蓮說。
駱雲蓮(右)在古路村六組一戶村民家調研。
2013年“4·20”蘆山地震發生後,駱雲蓮找到當地交通部門,希望借災後重建打通古路村通往外界的路。經過漢源縣和省交通部門的考察估算,投資最少的方案也需要3800多萬元。
“古路村只有100多戶400多人,投入如此高的成本修路是否現實?人們世居於此,山下沒有土地,異地搬遷也不可能。未來的古路村,出路在哪裡?”駱雲蓮陷入了沉思。
通往古路村的騾馬道
就在她爲修路苦惱的這幾年,擁有崎嶇險峻騾馬道的古路村漸漸受到“驢友”們青睞,他們慕名而來,高峰時每天達到上千人。
2014年,在精準扶貧工作的推動下,縣政府出資300多萬元,把村裡的騾馬道修上了護欄,硬化了路面,鑿上了臺階,昔日的絕壁小道成了一條相對安全的觀光道。
已經加裝護欄的騾馬道
“古路村人口不多,運輸貨物以農產品爲主,一條索道足以滿足運輸需求;這裡的特色是 古 和 險 ,修公路會破壞原有的風貌,使其失去神秘感。”專家組的意見讓駱雲蓮開始重新思考修路計劃。
“架條索道,依託大渡河國家地質公園,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旅遊新路!”她的思路得到了漸漸嚐到甜頭的鄉親們的贊同。
新修建的索道
2016年8月,一條跨度750米的索道建成了。幾千斤物資通過索道,從對面通公路的山頭運到古路村斑鳩嘴只用了3分鐘。在過去,這需要動用幾十頭騾馬,在絕壁上走上兩三個小時。這條索道成爲當地人心中的“天路”。
駱雲蓮站在古路村二組擬建農家樂的地塊上
2017年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的審議。駱雲蓮代表發言時,用照片向總書記展現災區新貌。習近平起身接過照片,仔細地看了起來,說:“非常高興,浴火重生!”
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會場內外引起熱烈反響。駱雲蓮倍感振奮和鼓舞。“我們 天梯村 離人民大會堂有2000公里,總書記的話一下子就說到了我心裡。以 繡花 的功夫做好精準扶貧,回去我們一定要把這朵 花 繡好,讓總書記放心!”走出人民大會堂,駱雲蓮更加堅定了把村裡發展核桃產業做大的決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字綜合新華社稿
(原標題:手繪故事丨我從天梯上的村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