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前有預兆 必知運動時容易被忽略的輕微警訊
爲什麼會受傷?必知運動時容易被忽略的輕微警訊。(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透過身心學技法,從調整日常動作入手,重新訓練神經系統,釋放長期緊繃的身體,你將擁有減緩、消除、預防惱人疼痛的能力。百年一脈傳承的臨牀身心學大師——亞歷山大、費登奎斯、湯瑪斯漢納及愈來愈多頂尖運動選手都在實踐的健康法!不依賴藥物與手術,開啓身體的自愈能力。
【精彩書摘】
大量研究指出,人體力學與運動傷害的發生率高度相關。愛爾蘭利默里克運動傷害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足球運動員進行了爲期兩年的研究,發現背部、膝蓋和腳踝受傷以及肌肉拉傷都與不良的姿勢慣性有關,像是搖擺背姿勢、腰椎前凸、駝背、脊椎側彎,和下肢排列不正等。
他們也對運動員感知下肢排列的準確能力做了檢測,並發現不良的本體感覺是踝關節扭傷的預兆。
除此之外,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骨盆和雙腿的排列不正會導致前十字韌帶受傷,另外,下背部姿勢不良的運動員也比較容易被膕繩肌(hamstring)拉傷所困擾。
雖然運動訓練可能會產生或放大有害的動作模式,但這並不是導致運動員受傷的唯一原因。由於運動員往往傾向於忍受疼痛完成比賽,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傷。運動員要求自己堅強、堅持前進,往往讓他們難以照顧自己,也很難用主動積極的措施來預防疼痛和受傷。
而且,運動員在比賽中所承受的壓力會導致內生性類鴉片物質在血液中流淌,這會鈍化他們所可能遭受的任何疼痛。許多運動員會忽略細微的預警,像是輕微疼痛或痠痛,直到受傷嚴重到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時才受到正視。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傷害往往已經發展到需要長時間的休養,甚至得從頭訓練,如此纔可能使受傷痊癒並防止再發。
除非你離奧運金牌或超級盃冠軍只差臨門一腳,否則可能不值得忍耐受傷的疼痛而繼續進行比賽或訓練。要停賽一場或一季確實是困難的決定,但如果不這麼做的話,結果可能是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傷、長期疼痛、大幅縮短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樣的結果遠比停賽更糟糕。
如果你在練習或比賽時注意到輕微的疼痛或奇怪的感覺,可以放慢速度、休息片刻,並試着釐清疼痛的來源,藉此降低發生嚴重傷害的可能。如果你放任它變得愈嚴重,造成的傷害就愈大,所需要的休息時間也會愈長。
雖然強忍疼痛可能會使你看起來堅強、強壯和勇敢,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可能會演變成嚴重的傷害並減損運動表現。
說到這裡,看起來我好像不贊成運動訓練,但事實上恰恰相反。規律運動不只能帶來數不盡的生理益處,研究還指出,嚴謹的運動訓練可以讓人學會紀律、增加生活滿意度,並提升幸福感。運動員和教練只需要多注重適當動作模式的訓練即可。比起冒險在短期內提升運動表現,我們更應該在傷害的預防和恢復上投注心力。就像是俗話說的:「要聰明訓練,而非埋頭苦練。」
(本文摘自《釋放疼痛》/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美國身心動作教育的整合推廣者
取得認證的臨牀身心教育者(CSE)、「身心動作中心」(Somatic Movement Center)負責人。以湯瑪斯.漢納(Thomas Hanna)的「臨牀身心教育法」爲其教學主張,協助許多人解決背、頸、肩臂、臀、膝蓋,及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等問題。
莎拉.華倫于波士頓芭蕾學校和音樂學院學習芭蕾和現代舞長達十年,舞蹈學習啓蒙了她探索心智與身體間的關連性。大學轉向視覺藝術領域,畢業後歷經六年設計師高壓繁忙的工作,致使她離身體愈來愈遠,習舞的背傷也始終困擾着她,機緣巧合下她走入瑜伽世界,併成爲教學者。
2008年她認識了以整合應用亞歷山大技巧、費登奎斯方法、舞蹈和瑜伽哲學等,今日所謂的「身心學」(Somatics),這門新興藝術使作者對於身、心、老化等議題產生全新觀點,推動以「身心學」概念做動作練習,做爲保護兼預防之道,同時提倡「無痛瑜伽」,讓體位法的練習更安全。
【譯者簡介】
臺大醫學系畢業後進入馬偕紀念醫院的麻醉專科訓練,帶着麻醉科背景進入慢性疼痛照護領域,多年臨牀觀察發現西醫對於與退化相關的、長期肌肉骨骼關節疼痛的處理,往往只是短期紓緩症狀,鮮少探究背後成因,因而踏上跨領域的學習之路。結合所學與診療經驗,他相信身體使用的習慣和肌骨關節的退化現象大有關聯,希望鼓勵大家改變身體慣性,從根源化解相關的困擾。
李忻怡(Lala)
北藝大舞蹈碩士,自幼習舞,在舞蹈當中經歷惱人又令人沮喪的受傷與疼痛,這個經驗使她深刻體會備受疼痛困擾的辛苦,後透過身心學的學習,使身體重回自在且更有品質的狀態。也因爲這樣的收穫,便一頭栽入身心學的學習與分享,希望藉由教學引導,使人們更有意識地去覺察與愛自己,從而使身體活動更有效率、身心更平衡,並重新憶起身體本有的智慧。
現爲身心動作教育推廣者、好時良身共同創辦人(暱稱好時媽媽)。
《釋放疼痛》/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