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機制 謀殺經典好書
經典書籍只能在圖書館架上找,愛書人在市面卻難尋芳蹤?雲林縣推動「一縣一好書」活動,推薦的好書名單面臨沒有出版商願再版的斷版命運。事實上,不只是《汪洋中的一條船》、林雙不的《小喇叭手》,讀者面對許多經典好書,儘管心儀許久,卻是買也買不到。
「這是臺灣出版界很普遍的現象。社會價值觀在改變,新東西又太多,一般出版社對於經典的出版較爲冷漠,因爲看不到讀者在哪裡。」櫻桃園出版社負責人丘光表示,「就市場機制面來考量,沒能帶來立即利益者,就再看看。」
新經典文化出版社總編輯葉美瑤表示,以前書籍在書店的陳列壽命長,印了可以慢慢賣。現在的書店文化、書市文化大不同,只要「賞味期」一過,不管是不是經典,根本都進不了書店,只能囤在倉庫,什麼書都沒有慢慢賣的本錢了。
「 書店文化變了,很多人到書店找不到書, 每家書店都只賣同樣會暢銷的書。書店變得都一樣,所以只比折扣。現在要找書,反而得跑二手書店去。」
不過,針對雲林縣政府這次的問題,葉美瑤指出,「公部門的立意很好,但缺乏與出版業連結。如果經由公家單位的支持,讓出版社能活化出五百至一千本的印刷量,出版社都會樂意配合出版或再版縣政府所選出來的好書。」
「如果一開始讓出版社知道政府有這樣的活動,而有所配合,就能避免這樣的尷尬發生。」
葉美瑤表示,市面上找不到《汪洋中的一條船》等臺灣作家的經典書籍,「不是絕版,只是沒有再版」。她表示,出版界的用語,絕版是這本書的某個版本之後停止發行,這個特定版本因此絕版。而一本書不繼續發行印刷,稱爲不再版或是斷版。
不單是臺灣作家的經典書,就連外國經典書籍也常常讓讀者大嘆臺灣買不到。
丘光表示,外國經典書沒能引進臺灣,癥結多半不在於版權不易取得,「因爲作者過世後七十年後,就會變成公共版權,只要找來譯者、包裝行銷都能發行。重點還是在市場機制,出版社會先評估銷量。」
他說,自己的出版社第一本書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帶小狗的女士》,就是因爲他當初想看,卻在臺灣找不到。他說,他曾想找俄國作家普希金《永恆的戀人》也找不到,想找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許多名作也失望。葉美瑤說,像中國作家老舍的名作《茶館》找不到很可惜,而作家《少年大頭春的日記》也是斷版狀態。
丘光表示,「經典書絕對值得去做,只要透過行銷包裝,就像推銷草莓、牛奶等農產品是一樣的道理。政府的美意如果透過完善的規畫會更有效果;如果選出的好書只能在圖書館借閱,也有失推廣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