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生命線」面臨挑戰!海洋大學教授江雅綺籲:強化臺灣海纜保護與蒐證機制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臺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江雅綺表示,海纜擔當臺灣的聯外通訊重責大任,如同臺灣的「數位生命線」,保護海纜安全就是強化數位韌性,無庸置疑。江雅綺提醒,大海茫茫無際,即使有法律條文,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倘若有人(不管是故意或過失)毀損海纜,如何儘快進行蒐證? 誰又有權主張管轄?
中華電信海底電纜日前遭疑似1艘喀麥隆籍貨輪拖斷,海巡署在聲明中指出,不排除有中國籍權宜輪進行灰色地帶侵擾的可能性。對此,江雅綺10日也在臉書上發文,針對臺灣聯外通訊的海底電纜遭到破壞一事,發表她與退休檢察官陳瑞仁研析後的共同觀察與建議。
江雅綺表示,2024年11月,芬蘭、德國、瑞典與立陶宛間的兩條海底電纜在短短24小時內遭到損壞。初步懷疑中,涉事的中國貨船「伊鵬3號」被發現停泊於公海,隨後丹麥、德國、瑞典等國派出海軍和警察登船檢查。這一事件引發國際關注,也再次喚起了臺灣對海纜保護的警覺。
江雅綺進一步指出,臺灣早在2023年就曾發生類似事件,當時中國漁船拖斷臺灣與馬祖間的海纜,引發立法院關注,並迅速通過修訂《電信管理法》第72條,將海纜損壞列爲刑事處罰範圍。然而,海上電纜損壞的司法管轄問題仍然複雜。根據國際海洋法規定,如果損壞發生在臺灣的領海內,臺灣可行使司法管轄權;但若發生在專屬經濟區或公海,則需依船旗國法進行追訴。
江雅綺強調,即使臺灣目前在某些海域無法直接管轄,仍可進行臨檢或登船蒐證,並將資料交由船旗國處理。倘若船旗國未履行義務,臺灣可根據國際慣例進行補充性追訴。另外,她也提醒,爲加強對海纜的保護,建立完善的電信、海巡與檢察機關之間的通報與蒐證標準作業程序,已成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與民間單位不能輕易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