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造業 數位轉型新挑戰
圖/Pixabay、工研院提供
智慧工廠成爲全球製造業的顯學,隨着勞動力減少、工資上漲、產品交期短、市場需求變動大,製造業正面臨新一波轉型挑戰,如何在控制生產成本時也提高生產力與品質,是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主要目的。面對全球智慧製造發展浪潮,臺灣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解決經營困境、提升自身競爭力,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
自2000年以來,全球歷經2001年網路泡沫化、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與2009年歐債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蕭條,臺灣經濟競爭力逐漸走下坡,可喜的是這15年來,我國經濟成長率雖爲星、港、韓之末,但2014年臺灣已重回星、港、韓之首。受惠於美中貿易戰延燒至今,全球經貿成長趨緩,亞洲12個主要經濟體出口動能均下滑之際,臺灣雖衰退卻表現居中,實質出口成長率是少數向上的國家之一。
因此,強化我國的生產力成爲鞏固經濟成長的根本之一,而一國的生產成長率與數位化程度之間正相關,臺灣經濟的數位化發展程度不一,產業落差大,整體而言,臺灣仍落後其他先進經濟體,生產力有極大成長空間。臺灣近幾年不論是大企業或中小企業,皆逐漸觸及產業數位化的議題,爲建立穩健的企業發展,企業也紛紛評估數位轉型的可能性。
數位發展不一 產業落差大
臺灣內需市場小,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臺灣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在全球生產代工體系佔有重要地位,進而帶動出口及經濟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歐美國家紛紛思考以往重金融、輕工業的失衡發展,體認到製造業對於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相繼提出「再工業化」等相關政策。中國則積極發展本土化供應鏈,企圖保有世界工廠的地位,新興經濟體憑藉龐大的市場規模、低廉的勞動力,希望能瓜分原有中國在全球的製造佔比。
此外,中美貿易的衝擊,帶動近年來全球製造版圖悄悄移動,原先在中國投資的臺商,重新思考回臺投資,而一直以來紮根於臺灣的中小企業,希冀藉由數位轉型的手段,讓自身的生產優化、良率提升、品質穩定。
然而,臺灣企業有九成以上爲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現況分別是:生產成長率下滑、利潤空間逐漸縮小、數位轉型缺乏誘因。
臺灣製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則包含組織僵化難以推動數位變革,如同任何組織變革,員工抗拒改變永遠都是重要議題。數位變革下,組織勢必須依據新的流程,進行新的設計與調整,對既有組織及員工職能都將造成衝擊,即便企業未遭到員工具體抗拒,但員工接受變革的熱情相對低迷,其次則是設備老舊與自動化數位轉型概念不足,間接影響產業未能收集數據並積極利用。
員工拒改變 成轉型絆腳石
第一、特殊產業的技術和設備尚待成熟。以石化產業爲例,設備可靠度、穩定度最優先,廠區對於設備認證極爲重視,特別是防爆安全認證,一旦感測器、設備未經認證通過,皆無法在廠區採用,抑或是鋼鐵業生產製造所需的電爐(電弧爐鍊鋼)嚴重影響無線感測,一般半導體產業的解決方案都無法在鋼鐵業廠區正常運作。因此,即便企業想導入卻苦無設備及解決方案,故企業亦期盼智慧製造的技術與設備皆能達到相對應的整備度。
第二、空間有限、廠內生產流程更改不易。受限於空間限制或是生產線的既有配置,通常導入智慧化或是自動化,都需要再重新更改廠房規劃,或是有線網路需重新拉線,然而無線網路重新布建所費不貲,在未能立即看到投入效益回收前,通常都會讓企業卻步。
第三、設備多由國外進口,軟體更新費用高昂。即便企業願意投入數位化轉型,每年維護成本仍高,多數設備從國外購置,除了設備費用、維護費用,亦包含每年須向軟體公司付費更新,因此導入成本通常比初期評估來得高。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購買技術主要來源爲美國及日本,佔購買技術金額比重達七成一,近年我國技術銷售金額持續增加,顯示我國製造業生產技術水準亦逐年提升。
第四、國內無相對應產業的解決方案,企業須尋求國外解決方案業者。國內智慧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業者不少,但多數是針對半導體、ICT製造業等,對於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少有專門的服務與整合業者,以致企業客戶須尋求國外業者。此外,服務廠商多在中國或是國外,非屬本地服務商,客服與維修未必能達到即時服務,也成爲我國企業猶豫的考量因素。
第五、傳統產業尋求智慧製造人才不易。傳統產業多數缺乏自動化部門,爲使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得到最佳效益,企業常希望能籌組自己的IT團隊,但常發現具有傳產領域專業知識的IT人員非常缺乏。此外,具有領域知能的AI人才更是臺灣所匱乏的,即使企業想要組建相對應的IT團隊,也成爲非常嚴峻的挑戰。
製造業下世代重要課題
隨着工業4.0的蓬勃發展,工廠自動化與智慧化成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特別是製造業爲突破生產效能、穩定生產品質、快速反應生產需求以迎合客戶所需,因此,不僅是國內大企業已着手進行智慧製造數位轉型,連中小企業也期待從部分製造流程調整,透過智慧化手段來精進企業生產效率。
然而整體來看,企業高階管理人員的接受與認同,仍只是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唯有決策者認同並認清數位轉型的可能做法、效熯與極限,數位轉型的推動才能做有效且準確的評估,爲企業製造能耐的提升找到適當的切入點。
即便數位轉型有許多挑戰,臺灣不乏大企業已着手進行,或是中小型企業試着透過單一生產站點,來感受或評估智慧製造的效益。但是,臺灣當前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多在於半導體或是ICT製造業,對於石化、鋼鐵、機械或是汽車等傳統產業着墨不多,以至於企業客戶即使有心導入,卻都必須尋求國外方案,甚至根本沒有相對應產業的解決方案。因此,設備、技術、產品認證、系統整合與售後服務皆有待努力,建構完整生態體系,並得以協助各類企業加速邁向數位轉型之路。(本文作者爲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李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