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改善暈喘...她3年後竟成「鐵人」 醫:有這些症狀別輕忽

王奶奶輸血改善暈喘,3年後竟成「鐵人」。(圖/公關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70歲的王奶奶,103年起出現暈眩、爬樓梯會喘症狀,經診斷爲骨隨分化不良貧血,從此開啓輸血人生,雖然在輸血3年後症狀有所改善,但在105顏一次定期檢查卻發現,她體內鐵蛋白數值高達1800 ng/ml,遠高過正常人6倍,才知道是長期輸血導致鐵質沉積,嚴重還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肝硬化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血液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孟佑表示,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羣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不免因需長期輸血而產生鐵質沉積。

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器官傷害,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着、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着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臺北榮總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舉辦輸血衛教記者會。(圖/記者嚴雲岑攝)

收治王奶奶的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爲250~300 ng/ml,若濃度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牀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150 ml)含有200 ml的鐵,故患者若一年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要特別留意。

王奶奶說,她一開始聽到「鐵沉積」3個字時,完全不知道會造成嚴重併發症,只覺自己輸血後暈眩與喘的症狀改善很多,但在醫師建議下,她立開始接受排鐵治療,每日服藥排鐵,至今3年控制良好,也能牽着先生的手環遊世界

劉峻宇表示,王媽媽血型是相對稀少的RH陰性全臺僅千分之3者有此血型,還有「熊貓血」的別稱,呼籲特殊血型者在輸血前應告知醫護人員,讓血庫有所準備,而每月輸血超過2袋者,也要定期回診監測血清鐵蛋白濃度,一旦超標就要定期服藥排鐵,以免傷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