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人和景美業興鄉村故事
心裡有賬增收忙
講述人: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董家灣村黨支部書記甘真龍
眼下,來到我們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董家灣村,房前屋後村容整潔,連片翠綠的麥田延伸向遠方,村旁漢宜鐵路上的動車飛馳而過……一年的忙碌換來了村民們臉上的笑容和鼓起的錢袋。
1月2日上午,剛邁進村委會大門就接到鎮裡電話,讓我下午去鎮裡一趟,商量2025年村裡高標準農田建設事宜。這兩年,村裡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掛斷電話,我開始梳理往年工作,思考今年工作重點。
923戶2700多口人的董家灣村位於江漢平原西緣,南臨長江。2024年元旦剛過,我就和村委班子算起了2023年村子的經濟賬: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村委會對每戶種植需求進行統籌後,通過自主換地、經營權置換、入股等方式,將原本分散的384個地塊464.5畝耕地,整合成4整塊集中連片的“流轉區”統一種植管理,種植水稻、油菜、小麥、大豆等兩季糧食作物,一畝地一年增收近千元。
收益看得見,心裡幹勁足。於是,2024年春節剛過,村裡14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就風風火火動工了。“小田並大田”後,我們探索實施了“127”土地流轉“租金+分紅”經營模式,即村集體以400元/畝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由合作社負責經營,收益由村民、村集體、合作社按1∶2∶7比例分紅。土地流轉後,水稻種植面積有500畝。
望着日漸平整的土地,我開始思考如何在守住種糧耕地紅線的同時,讓村民嚐到更多的甜頭。“稻蝦共生”“稻蛭共生”“農產品初加工”……這都是我在外出考察學習中找到的適合本村發展的產業模式。但我深知產業興旺,不僅要有產品,還要走最適合自己的路。
2024年4月,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正式註冊農副產品商標“淡家牌坊”,並投入運營。在與枝江市董家灣種植專業合作社、枝江市楚之鄉糧油廠、枝江市清明湖蛋業達成合作協議後,開始抱團取暖,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稻穀變大米、鴨蛋變鹹蛋或皮蛋,最後統一用“淡家牌坊”的商標進行包裝銷售。
在2024年的最後一次村委班子會議上,我和大家又算了一筆賬,原來每斤1元的稻穀加工後能賣到每斤5元,鴨蛋加工後也從每斤4元賣到每個2元,小龍蝦和水蛭更成了市場上的緊俏貨。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9萬元,同比增長60%。
村裡的變化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也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2024年春節後,“95後”季林陽就與兩個小夥伴留在家鄉創業,專心養肉鴨。
年輕人說幹就幹。2024年,他們在老房子旁邊擴建起5畝肉鴨養殖場。爲了給年輕人創業提供更多底氣,我找到老黨員養鴨戶淡漢偉對季林陽等3人進行技術指導,讓他們很快摸清了養殖門道。眼下,正是肉鴨上市時節,3個年輕人算了賬,回鄉創業的大半年收入可觀,而且離家近,工作也更輕鬆自由。
對董家灣村的發展前景,我和村民們都充滿信心。在麥田間、鴨羣旁,我找到了自己2025年的一個又一個新目標:在水稻種植基地邊建設一個生態種植養殖結合的鴨鵝養殖基地,翻修三組的老舊溝渠,繼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整理)
齊心鋪就幸福路
講述人:重慶市長壽區鄰封鎮鄰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友誼
經過2個多月的忙碌,我們村的柚子銷售已進入尾聲。這段時間,我和鄉親們每天都“泡”在果園裡,緊鑼密鼓地開展柚子樹冬季管護,憧憬着新一年的豐收。
柚子樹是鄰封村的致富樹。我們村是全國優質長壽柚生產示範基地核心區,去年全村的柚子樹種植規模達4500多畝,銷售收入超9000萬元,同比增長20%。
回望2024年,我爲豐收的喜悅而激動,更爲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修建產業路的齊心而感動。這些年,柚子產量年年增加,但村裡的田坎路、泥巴路對運輸鮮果、農資造成了極大不便。去年,村裡雷家灣的67戶村民在經過一番合計後,決定自籌資金修建供三輪車通行的生產便道,提高生產效率。村民們投工投勞,肩挑背扛、一錘一鏟,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修起了一條4公里長的生產便道。隨後,加入修路的村民越來越多,生產便道逐漸延伸至10公里,覆蓋了800多畝果園。鄉親們幹勁十足,今年還要再修10公里。
去年8月我們還啓動修建了一條全長2.6公里、雙向兩車道的柏油馬路。修這條路不容易,沿線4個村民小組、近200戶人家的柚子樹要清理掉,村民一開始是不樂意的。那段時間,我和村幹部們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次召開院壩會進行協商,鄉親們從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後拋開個人得失,“零賠付”處置了1462棵柚子樹。如今,柏油馬路已完成水穩層鋪設,春節前將通車,相信這條產業致富路一定會通向鄰封村的幸福未來。
道路要通,銷路也要暢。爲了給柚子“找買家”,我和村幹部們積極與線下水果店、商超對接,達成長期合作。同時,辦起直播帶貨培訓班,邀請專業人士進村教學,大力發展線上銷售,不斷完善物流網絡,引進9家物流公司,落地20多個物流網點。去年,村裡線上銷售量達到30多萬單,實現線上線下“兩開花”。
我們還積極探索“柚子+”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在整體提升人居環境、煥新村容村貌的前提下,利用產業優勢和獨特的鄉村田園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了觀景平臺、休閒步道、生態觀光園等項目,引進研學、露營等新業態,開辦農家樂20多家,2024年接待的遊客越來越多,村裡人氣越來越旺。
產業興旺、景美人和,是如今每一個鄰封村人的真切感受。在充滿希望的2025年,我們村將在完善道路、物流網點等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管護水平,推動長壽柚增量提質,持續延長產業鏈、擦亮品牌,讓長壽柚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整理)
青年人成了鄉村帶頭人
講述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
這兩天,村裡到處喜氣洋洋的。2025年元旦前,我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戶主分紅大會,全村1000餘名村民可獲得集體分紅314萬餘元,人均分紅3000元。
看着村民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想這就是我一年最開心的時候。2024年,我們村接待了遊客122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20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131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4萬元。
2023年以來,我們村聯動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的其餘23個周邊村莊,共同打造“高能級、現代化、國際範”大餘村,通過資源“串點連線成片”實現片區聯動發展。
24個村“打包”打破地域界線後,我們的發展空間由此擴容了50倍。過去一年,我們錨定全域一盤棋,全力促進流量共享。我們在天荒坪鎮與山川鄉之間,正在建設一條海拔1000多米的“雲上天路”,項目建成後可以提升山川鄉雲上草原景區的遊客承載力,預計每年還能爲大餘村新增客流30萬人次,並同步配套遊客中心、主題公園等基礎設施。據統計,大餘村2024年共吸引遊客1100萬人次,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54萬元。
鄉村實現“破圈”發展,要靠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今年,我們再次面向全球招募餘村合夥人,大力實施青年入鄉發展工作,誠邀有志青年來到鄉村,一起共建共享鄉村發展成果。我們打造了全國首個鄉村青年人才社區,並推出大自然工位、數字遊民等全新辦公模式,爲人才提供“共享式”創業辦公、“社羣式”社區生活、“一站式”人才服務。
在政策加持、空間平臺的多重保障下,新青年、新經濟項目一個接着一個。眼下,大餘村成了“青年入鄉”實踐場,集聚50多個合夥人和新經濟項目,涌現50多處新業態、新場景,吸引1200餘名青年人才在這裡常態化辦公。僅僅在青來集人才社區,新經濟企業已形成集聚之勢,園區新經濟項目累計營收突破5億元。
2024年,我更感動於入鄉青年成了鄉村帶頭人,把這裡當成第二故鄉。在我們村,你可以看見英語角里,年輕的新鄉人當起了老師,學生則是本地村民、村委會幹部、民宿業主等;來自上海、杭州等地的“雲村民”時常來村逛逛,零距離感受鄉村美好生活;有創意能設計的合夥人主動幫當地改造民宿;分紅大會上,新老村民共同當起主角……
現在,“青年力”已成大餘村的新標籤。常常聽到村民說,年輕人多起來後,村裡變得時尚、有活力了;年輕人則對我說,村裡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地,能做的事可多了。對我而言,也有同樣的感受。新的一年,我們將高質量推進“高能級、現代化、國際範”大餘村建設,持續釋放餘村全球合夥人品牌效應,充分統籌大餘村內的資源,加快新業態佈局新模式培育,把生態文明理念唱得更響。同時,深化“兩入股三收益”機制,讓看得見的集體資產爲村民創造摸得着的股份紅利,讓綠水青山變成羣衆的幸福靠山。(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整理)
小崗村變身最佳旅遊村
講述人: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
前不久,聯合國旅遊組織公佈了2024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我們小崗村入選。如今村內景點羅布,每天遊人如織。2024年,村裡景區接待遊客超6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5億元。
小崗村作爲我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來參觀學習的人很多,大多是衝着這裡的歷史資源來的,但因爲缺乏延伸的旅遊項目,很多人來了只是匆匆一瞥,留不住人。
近年來,小崗村踐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深度開發文旅產品。農家景區還原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村落,園內屋舍儼然、小橋流水,通過茅草房建築羣落和生產、生活用具等實物展示,再現了以前的生產、生活場景。景區引進了手工釀酒、古法榨油等傳統手工製作企業9家,形成特色手工藝集聚地,打造鳳陽花鼓、淮河大鼓、鳳陽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臺,成爲本地文旅新地標。
2024年,我們建設完善小崗村宿,塑造20世紀90年代江淮民居風格,聚焦民宿、美食、培訓、會務和親子五大主題,打造10個景觀韻味各不相同的民宿院落,配備大禮堂、大食堂、小吃街等配套服務設施,成爲具有江淮田園風光特色的高標準村宿,滿足了遊客高品質住宿和餐飲需求。
小崗村還以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爲支撐,沿改革大道打造“五彩繽紛”果嶺廊道,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讓鄉村既有產值,也有顏值,更有價值。整合包裝小崗村、小崗產業園及周邊的特色農產品和深加工產品,開發具有小崗特色的文創產品,發展“後備箱”經濟,做好“土特產”文章。
村裡還成立了小崗精神培訓中心,依託小崗幹部學院和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積極發展培訓產業,以大包乾、沈浩和新時代小崗3個故事爲藍本,打造精品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課堂。
過去,遊客在村裡轉10分鐘就出來了,現在能看花鼓小鑼,推獨輪車、板車,還能攀爬,能玩好幾個小時。如今,全村一半人吃上了旅遊飯,外出工作的一些人也回來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回到家鄉發展。
新的一年,小崗村將完善景區標識系統和智慧旅遊系統,改造提升友誼大道景觀,加快大包乾紀念館開放運營,持續豐富小崗村宿功能和當年農家景區業態,加快推進“希望田野”遊學樂園、“小崗徽味”美食市集、“崗上花開”休閒田園、“點亮計劃”鄉創街區等項目建設,策劃籌備紅手印劇場、“大包乾”實景演出、小崗夜遊項目等,創新一產、二產功能模塊,探索全域旅遊模式,推動培訓研學產業專業化、精品化、市場化。
(經濟日報記者 樑 睿整理)
湖畔村民吃上旅遊飯
講述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黨支部書記多主才讓
文巴村位於青海湖畔。每年5月至10月,集中連片的油菜花盛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2024年,我帶領村兩委和村民們依靠青海湖景區,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羣衆增收致富方面奮力前行。
緊緊圍繞青海湖旅遊資源和獨特的地域文化,文巴村把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整合各類資金923.69萬元,打造了一座集餐飲、住宿、娛樂於一體的文巴民俗酒店。酒店屬於村集體經濟,建成後承包給專業的經營者,村集體經濟每年租金收入35萬元。旅遊旺季,天天客滿。2024年,酒店被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評爲全省銀鼎級文化主題旅遊飯店,年營業額達到60多萬元。
依託青海湖景區資源,文巴村抓住機遇,與黑馬河鎮加隆村、然卻乎村、正卻乎村等聯合打造了黑馬河“觀日之城”景區,村集體自制牛糞主題文化牆等設施,爲景區增添了獨特環保的沿途景觀,受到遊客的廣泛好評。2024年,青海湖景區爲村集體經濟分紅100多萬元。
村民就業選擇更加多樣,文巴村通過開展射箭、騎馬、騎犛牛、拉巴牛等旅遊項目,引導村民積極投身旅遊服務,爲青海湖旅遊增光添彩。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村民們製作當地特色美食酥油、糌粑、手工酸奶、曲拉、羊肉、犛牛肉、風乾牛肉、奶茶等進行銷售。文巴村依靠旅遊不斷拓寬村民致富渠道,有30多名村民在酒店和景區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7萬元。
青海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我們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非常珍惜周邊的生態環境,每週由鎮黨委、村兩委組織黨員帶頭,與草管員、村民等一起,1周3次在青海湖旅遊專線路邊和沿湖周邊撿拾垃圾。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當好青海湖旅遊專線道路勸導員、旅遊引導員、生態保護員。
2024年是收穫滿滿的一年,青海湖景區接待遊客超300萬人次。春節將至,村民們開始清掃房屋,準備做油炸饃饃、糌粑點心等過年的食物。希望2025年我們村在鄉村振興、村民增收、生態保護等方面再上一層樓。(經濟日報記者 石 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