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壽命是50年,耗資2500億的三峽大壩咋辦?拆了重建嗎?

從2006年建立之初,三峽大壩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按照普遍澆築的水泥質量,通常只能維持50年左右,超出了年限之後,就會出現壩體歪斜、開裂等現象。

那麼三峽大壩,在50年之後,會出現質量問題嗎?如果真的出了問題,又當如何解決呢?要拆了重建嗎?

耗資2500億的三峽大壩

1994年12月,籌備了近十年的三峽大壩正式開工,從修建之初,再到三峽大壩全線竣工,我國用了12年的時間,投入2500億資金建造,被稱爲超級基建工程。

參與這場建造工程的人,數量超過了4萬多名,其艱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

好在歷經多年的坎坷後,三峽大壩終究建成,它總全長爲2335米,壩頂高程185米,還包含了32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解決了中東部地區缺電的難題。

不光是“西電東送”方面得到了解決,還提升了防洪澇安全係數,免受洪災侵蝕。

要知道三峽大壩的的下游,可有着6個省份的20多個城市,一旦發生大面積的洪澇問題,下游城市將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形成農作物顆粒無收的局面。

爲了解決這一系列難題,國家纔會耗資2500億,出手修建巍峨壯闊的三峽大壩。

承載着航運、水發電、防洪澇的三峽大壩,其壽命問題,卻得到了大衆的質疑。

畢竟前兩年的俄烏衝突當中,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就因爲衝突問題被敵方炸燬,引發了附近城市的洪水問題,好在我國國情穩定,不會發生諸如此類的衝突。

雖說不會有衝突,可畢竟水泥使用年限有限,僅有50年之久,無法保證數百年。

爲此就有網友們發出了疑問,難道50年之後,我們還要大動干戈的炸掉重修嗎?

實際上這種擔憂,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早在大壩建立之初,工程師們就想到了。

嚴格把控只爲延長壽命

早在前兩年,就有外國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利用先進的衛星地圖發現,運營了十幾年之久的三峽大壩,出現了輕微的變形問題,這也引得大家產生了擔憂。

但是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則謠言罷了,實際拍攝的照片根本和這張圖對不上。

實則最初,工程師們就已經想到了,所以纔會選用高標號的水泥,以此加強穩固性,而這種水泥也絕非一般的水泥,是經過嚴格配比的混凝土材料,品質可靠。

除了滿足強度以外,混凝土還要有抗滲、抗凍等多種功效,以防受災害的影響。

在這期間,就需要應用到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技術,這是一種耐用程度遠超其他技術的存在,不光是三峽大壩應用了這一技術,世上的其他大壩也都用的是這種。

不光是有建造起初下的這些功夫,成型後的幾年時間裡,有關部門也沒有停止過對三峽大壩的檢修,從排水口再到發電裝置,一一檢修到位,及時排查意外情況。

由此可見,有關部門已經在儘可能的延長三峽大壩的壽命了,爲的就是國泰民安。

而且其在建成之後,光是特大型洪水就經歷了5次,從來沒有出現過問題,我們用實力證明了三峽大壩是有多麼的可靠。

至今走過了18個年頭的三峽大壩,從來沒有出現過質量問題。

但是這時候又有人提出來,水泥的使用壽命只有50年,目前三峽大壩是沒有出現過問題,但是50年之後呢?

要做好一切的萬全準備

其實對於三峽大壩水泥質量是否可靠一事,這事誰也無法給出準確的結論,有的專家說三峽大壩耐用年限爲150年,有的人則會說只有50年,說法可謂是衆說紛紜。

不論是50年,還是150年,都能得出一個結論,那便是三峽大壩會有大限之日。

但是我們能建第一個三峽大壩,就能建第二個三峽大壩,所以根本就不用擔心50年使用壽命這種危言聳聽的話。

畢竟三峽大壩上面安裝着上個檢測儀器,只要出現一點小問題都會立即報警,因此根本不用擔心會出問題,即使有問題,維修人員也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只是回想三峽大壩修建之初,不由得令人感慨不已,爲了尋找到一個合適的修建位置,工作人員們翻山越嶺,終於在宜昌的夷陵區附近,找到了一塊合適的地方。

不僅如此,住在周圍的村民也都要爲三峽大壩讓路,這也就有了後來的舉家搬遷。

這場搬家旅途當中,總共有120萬多萬村民,被迫離開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故鄉,不過當聽到三峽大壩建成後的種種好處時,人們紛紛都表示贊同,只是不捨罷了。

除了緊鑼密鼓的搬遷以外,還有着鉅額的財力投資,這筆錢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可不是一筆小錢。

耗盡了人力財力物力的三峽大壩,建成後的效果,果然不出衆位專家所料。

這其中大壩的蓄水能力,爲灌溉農作物莊稼提供了便利性,產量也相應提升。

與之而來的便是貨運量、水力發電效率等大幅度提升,真正實現了一物多用。

現如今的三峽大壩,造福百姓們的同時,還在當地成爲了一大特色景區,順帶還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發展業,可謂是物盡其用,世上還沒有哪座大壩能如此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