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輕生事件引人省思 要活的平凡,還是光榮的離去?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誰是被害者》自2020年4月底上線以來,不斷攀升Netflix的熱門排行榜。除了有雄厚的演員實力外,劇情中詭譎、懸疑的氛圍以及對社會議題的表露,也是穩穩抓住觀衆目光的主要因素。

劇情以一連串的輕生事件作爲故事主軸死者們利用彼此的「遺願」,讓自己深層的願望得以發聲,受到世人的重視,詮釋曾經生而爲人的價值。確實,自我價值追求是因人而異的,而《誰是被害者》用最直接的「生死」發人省思:「人們內心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呢?」

死而無憾,反向思維肯定自我存在

極端想法,暗諷社會不公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誰是被害者》將劇中輕生角色設定爲歷經過苦痛、絕望,或是曾受過深層傷害的人們,在求助無援、看不見未來的情況下,並衍生出的負面極端想法,諷刺世上現實

如同渴望重回歌壇蘇可芸,即便整形迎合大衆卻終究敵不到新世代的浪潮;想要成爲女生的遊誠皓從小就被貼上「怪胎標籤,不懂爲何想做自己這麼難。事實證明,社會就是存在着各種不公平,要包容所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並非易事。

了結生命,爲基層發聲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人爲什麼會有想輕生的念頭?劇情細膩刻畫了所有角色的傷痛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盲眼天才木雕莊秉榮孝順勤奮的房仲張聰健的故事。

前者是作品不斷被雙胞胎弟弟發表販售,明明是自己的東西掌聲卻始終不在身上;後者則是爲公司賣命後罹癌,最後卻受到打壓,得不到屬於自己的福利。這些角色,反映處於基層的弱勢,即使再努力、認真地生活,往往還是敵不過金字塔頂端的人,於是他們選擇用死亡,成就心裡的願望也讓真實被看見。

生者信念,正向闡述生命的可能性

正視痛處,接受不一樣的事實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只要是人,一定都有缺點、都有脆弱的一面。有些人能夠與黑暗面共處,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學會接受、找到自己;有些人選擇逃避、儘量不去接觸痛點,辛苦維持表面和平,兩種做法無關對錯,且都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最能代表的角色,大概就是男主角方毅任。由於天生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羣,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便在一次的意外中拋下妻女,以爲這就是所謂的對她們好;最終,當女兒江曉孟淚訴成長過程的孤單時,給了方毅任當頭棒喝:「就算我與一般人不一樣那又如何,女兒纔是我這輩子最該珍視的生命。」接受自己的不同,學會怎麼去愛,便是我們一生不曾間斷的功課

學習原諒,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看完《誰是被害者》後,編輯最大的感觸是:「唯有放下過往的恨,纔有辦法繼續往前走。」只要能再次提起腳步,就有重新找回希望,尋求自我存在的價值意義。

劇中原先嗜血的女記者徐海茵,隨着輕生事件的演發,使她感受到人們生命的多重樣貌,種種感觸不僅投射於她幼年的創傷,也在無形中讓她逐漸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原諒帶給自己苦痛的人、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相信努力活着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誰是被害者》的結局一樣給我們一顆震撼彈!最後徐海茵與輕生事件主謀李雅均的生死辯駁,深刻地讓觀衆陷入思考,產生了更深層的思維。而回顧故事情節,所有恨意事實上都源於人對愛的渴望,進一步呈現愛的重要,以及與人類價值與愛的環環相扣。

延伸閱讀: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努力守護愛。3 部法醫題材日劇,從生命中定義生而爲人的情思

練習告別人生每個階段:「各個時期的自己,都有可愛又值得讚許的地方」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