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球:中國籃球曾經 “領先” 美國三十年的技術革命
2017年6月26日與以往的世界禁毒日相比沒什麼不同,費爾頓、巴里亞和德隆這三位曾在小牛隊共事過的後衛也各自吃下了生日蛋糕。但對艾弗森來說,這一天意義重大——他和說唱明星艾斯-庫珀籌備半年的BIG3室內籃球聯賽,即將在巴克萊中心上演揭幕戰。
藉着半場三人籃球賽進入奧運大家庭的東風,艾弗森的BIG3聯賽吸引了衆多NBA老炮:日漸發福的白巧克力、從中投靚仔化身大肌霸的邁克-畢比,當然還有拉沙德-劉易斯、科裡-馬蓋蒂這些名字比臉熟的老將。爲了增加比賽的精彩程度,BIG3聯賽特地引入了街球式的規則:誰先拿到60分(並領先兩分)就算贏。以及——在三分線外12英尺設立三個藍色圓圈,在這裡投籃算四分。
慕名而來的觀衆們把球場塞得滿滿當當,哈登和皮爾斯也在其中。果不其然,第一天的比賽沒讓他們失望,劉易斯和畢比分別用後仰投石機和前傾式推手的姿勢射入四分球,籃球飛過35英尺落入網窩,濺起清脆的水花,同時也引爆了現場觀衆的歡呼。雖然白巧克力不慎受傷離場,最後絕殺比賽靠的還是劉易斯的背身單打2+1,但BIG3聯賽的管理層們確信:“先到先得”的勝利制度,和35英尺的四分球魔力,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畢比投進第二個四分球的時候,現場解說不禁擡高了聲調:“哦吼!從庫裡線出手的又一發遠射!”
如果克里斯-波頓和克里斯-波什看到這一幕,大概率會有些不屑地得意一笑。波什作爲中圈投籃的王者自不必說,波頓作爲哈林籃球隊的老成員,則是超遠四分球的初代見證者。他甚至可以衝着艾弗森大喊:“在你們引入四分球之前,我們就已經在投四分球了。”
作爲21世紀初的哈林籃球隊員,波頓的確有這個資本,早在2011年的世界巡演中,哈林籃球隊就引入了四分球規則。2016年,哈林籃球隊甚至藉着勇士摧枯拉朽的遠投狂潮朝庫裡喊話:“大爺來玩啊,我們這兒有四分線!”
在日後的媒體宣傳中,哈林和BIG3總是有意無意的將四分線作爲自己的一項“創舉”,這倒是的確很好的表現了美國人的文化自信,不過美國人卻並不是四分球的發明者。事實上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四分球這個概念早已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走完了從流行到衰亡的全過程,甚至已經成爲了一個被塵封許久的歷史詞彙,不爲大多數人所知。
******
作爲80-90年代知名的三分手,“歪脖子機槍”張勇軍曾在漢城亞運會上連進4個三分,幫助中國隊反敗爲勝,也曾在漢城奧運會上,場均砍下20分排名得分榜第四。而如果他在電視上看到四分球的畫面,說不定也會微微一笑,然後懷念起當年在國內賽場上瘋狂出手“四分球”的時代。
1980年代,哈林籃球隊掀起的風暴席捲全球,NBA率先改動規則,FIBA也隨之而動,1984年,三分線劃滿了世界。中國籃球圈不但從善如流,而且舉一反三,開發出了新的規則:在三分線外投中4次後,從第5次開始,投中一次算四分。
嚴格來說,中國聯賽的四分球並不是距籃筐35英尺的超遠投籃,而是在三分線上出手算四分。在那個籃球比賽還沒職業化、市場化的時代,國家體委用修改規則來鼓勵發展某項技術做法,更偏向“專業體育”的範疇(在CBA成立後,這種習慣還是會偶爾出現,例如2002-03賽季的CBA新增規定:各隊每場比賽中必須選擇其中一節採用全場緊逼防守。這一規定源自02年男籃在世錦賽與亞運會上的失利,雖然在意見徵集階段就收到了包括李秋平在內的諸多反對聲,但籃管中心還是堅持了下來)。
1987年國內體育科研期刊中關於四分球的研究
在四分球規則的引導下,全國青年和成年籃球隊紛紛化身“遠射大隊”,而遠射打鐵帶來的長籃板又掀起了轉換進攻的浪潮。在第二屆籃協杯男子籃球賽中,成年隊場均發動快攻19次,利用快攻得到30分,佔了全場得分的將近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則來自三分線外的出手,全國隊伍的三分命中率達到了36.5%,其中遼寧隊更是突破了42%大關。濟南部隊的張鵬單場比賽射落68分,就連青年隊也在部分場次投出了65%的命中率。
在快攻和三分的火力急襲之下,比賽節奏和攻防強度也隨之改變,球員們更頻繁地殺入籃下,遼寧隊當時場均拿下112分(這還是場均40分鐘的比賽),其中得分最高的一場砍了154分。但三分能力的強化增加了防守難度,比賽節奏的加快也增加了球員的運動量,大部分球員在比賽後半段疲態顯著,場均失誤自然水漲船高。
大量的三分和轉換,籃下與外線進攻的結合,迅速提升的比賽節奏,被三分手擴大的防守面積…..像不像當代NBA的小球畫風?
youtube上96年中國隊vs美國隊比賽網友的評論:中國的打法就像現在的NBA
當時中國籃球圈還提出了這種畫風背後的隱憂:“四分籃引起的防區擴大,給協防增加了很大困難,對個人防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強防守協作性的問題有待解決。同時還急需適應對抗強度,合理運用身體接觸與合法用手。”
最終,籃協在全國男籃聯賽正式舉辦時取消了這個規則,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四分球的規則被中國籃協一直保留到了新世紀之後,甚至2002年開啓的女籃聯賽裡依然在沿用這個規則(和第一節必須全場緊逼的規則)。
******
對任何競技體育項目來說,再微小的規則改動,都會引發不可預料的蝴蝶效應。追求勝利的參與者們合理利用規則、在規則邊緣遊走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哈登的雙後撤步和Step0規則引發持球突破的變革一樣。更不用說直接在三分頭上加一分的四分球了。
最直觀、也是規則制定者們最想看到的變化,就是國內大批三分手的涌現,各支專業隊的三分命中率普遍上升到了40%。國內籃球快節奏、重三分的打法,也符合當時“小快靈”的籃球指導原則。更何況精準的遠射還能拉扯對手的防線,給內線進攻創造良機,紅極一時的女籃組合鄭海霞與叢學娣就是最佳模板。
進攻的變化倒逼防守的升級,各隊在享用四分紅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防區擴大、協防壓力增加的困擾。攻強於守,成了當時各隊的普遍現象。
從某種角度來說,三分球和四分球規則,是普通人對內線巨人的一次挑戰,讓更多身高較矮的外線球員也擁有影響比賽的能力。這也是當時國內發起“小快靈”球風、對抗其他國家高大內線的主因。
但四分球還引來了意想不到的另一面:球員和教練們爲了拿更多分,開始功利性地追求四分球,不僅在訓練中強化遠射,還在比賽中爲了投四分而投四分,甚至出現了殺入空籃不出手、強行分到外線的畫面。這無疑顛覆了基礎的籃球理念,而且——國際比賽可沒有四分線這種東西。
1994年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報一篇文章中關於四分球的討論
除了專業聯賽,四分球還滲透進了青少年籃球訓練之中,14-16歲的青少年籃球賽也設立了四分球制度。身體和技術還沒成熟的小球員們,也在三分線外架炮投籃,用的還是歪七扭八的投籃姿勢。在1991年的浙江少年籃球賽中,各隊的三分命中率只有25%,就連籃球基礎更紮實的遼寧,小球員們的三分準心也沒超過26%。1987年,美國青年教育委員會主席羅伯特在看了遼寧少年籃球賽後,毫不客氣地批評道:“這是規則帶來的問題。”
規則引發變革,變革重塑比賽。中國的四分球誕生於三分線出現的黎明,爲了培養三分手、繼續發揚小快靈的球風,可以說是領先時代的“小球客製化規則”。但三分比兩分多一分,都足夠引發籃球世界的大洗牌,更何況比三分還多一分的四分球呢?
而且所謂的“小快靈”體系也從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五個詹姆斯組成的隊伍在塔克當中鋒的球隊面前就是進擊的巨人,而在平均年身高208cm的球隊面前,也必須要打“小快靈”。適應規則、看菜下飯,纔是籃球最質樸的道理。
四分球帶來了打法上的革新,引發了中國版的小球狂潮,每一個專業籃球館都曾下過瓢潑的三分雨,像張勇軍這樣的神射手也曾在國際賽場上揚名一時。中國籃球從巨人站樁,到小快靈體系,再到後來的移動長城時代,眼看着籃球世界變化不斷,最需要做的,大概還是打牢地基,面對高強度對抗能穩定運控、傳接、出手、命中,投進那些三分球。
至於超遠三分逐漸成爲標配技能的NBA,他們確實有引入35英尺四分線的條件。庫裡引發的遠不只是戰術變革,他的出手方式讓普通球員也能出手超遠三分,特雷楊、利拉德、哈登後來居上,在哈林籃球隊和BIG3聯盟引入四分線之後,NBA設立四分線已經沒有了技術上的困難。真正阻礙四分線進入NBA的,還是四分線本身。
單是一條三分線就能掀起長達數十年的波瀾,如果職業聯賽引入四分線,可以預見,美國的籃球工業流水線會迅速產出一大批四分投手。屆時四分線動搖的就不只是防守,而是籃球這項運動最底層、最基礎的規則邏輯了。
若干年後,當絕望的防守人撲向四分線外的特雷-楊,他一定會懷念當年中圈出手只算三分的那個美好時代。那時候籃球場很小,一隊只上5個人,從強側補到弱側只要不到3秒。
那時候籃筐很近,射手不遠,靠防守還能贏得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