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兩岸和平協定

(圖/本報系資料照)

九合一選後兩岸迎來新氣象。民進黨不再提「抗中」,取而代之的是賴清德的「和平保臺」;對岸則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兩岸一家親」後,涉臺高層強調今年將更重視交流,與臺灣展開對話。歲末年初,兩岸是各自放話?或迎來對話曙光?

民進黨敗選後,引人關注的是,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提到兩岸論述應調整。隨後代理黨主席陳其邁及當時競選黨主席的賴清德,都不約而同提及「和平保臺」;蔡英文也在元旦談話遞出橄欖枝,盼助大陸防疫。兩岸論述是系統性的繁複工程,自非易事,「和平保臺」或也只是工具意義,但「對抗」性質減少,的確可爲今年的兩岸交流帶來曙光。

如大陸自1月8日放寬邊境管制後,近日大陸文化和旅遊部也宣佈,2月16日起恢復臺港澳營業性演出受理和審批,臺灣歌手又可登陸開演唱會了。這波兩岸開放交流演藝圈打前鋒,未來大陸其他部門可能陸續開放,擴大和臺灣各領域的交流大門。

中共20大強調不放棄武力是針對「外部勢力」及「臺獨」,絕非對臺灣同胞,去年8月也進行「圍臺軍演」,但對兩岸交流始終保持一定空間,既不動ECFA,臺灣在兩岸經貿仍享高順差的果實,在在顯示大陸《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強調的和平面向。

中共20大習近平說「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新春談話再提「兩岸一家親」;今年初國臺辦主任宋濤、海協會長張志軍在《兩岸關係》撰文不約而同強調擴大交流,「和臺灣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國家統一展開深入協商」,其實已表明兩岸今年可就「深水區」展開政治對話。

賴清德說自己不是「抗中」,而是保護臺灣民主自由,那何不擴大臺灣民主實力去影響中國大陸?與其關起門自嗨,不如主動出擊,把工作「做到大陸去」。同樣地,選後國民黨6都拿下4都,何不推動直轄市或其他縣市首長登陸,爲臺商、臺農及臺青「爭權奪利」。

習近平近年不斷強調「急迫感」,若臺灣不直面「深水區」,隨着籌碼不斷減少,權利也將不斷葬送。猶記2014年時任陸委會主委王鬱琦赴南京中山陵謁陵,口中不僅提及「中華民國」,祭文還落款「民國紀元」、官職署名,顯示只要兩岸互信存在,臺灣就能爭取到權利。採主動策略即使吃了閉門羹,也可獲得國際宣傳,在大陸亟待和平協商之際,或可爭取更大利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朝野思考洽籤「兩岸和平協定」的時機,或許快到了。(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