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之巔的氣候守望者 手腳僵硬、手被扎得鮮血直流

▲這是嵩山跑馬山頂的嵩山國家基準氣候站。(圖/新華社

本報訊

日出嵩山坳,晨鐘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夏日清晨,嵩山上風光,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般美。早上6點多,趁着天涼快,52歲的王彥濤拄着柺杖,背上急救藥和水,向山巔的嵩山國家基準氣候站進發。氣候站位於嵩山跑馬嶺上,目前共有7個人。作爲站長,王彥濤已在這裡工作了30年。資料顯示,氣候站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5攝氏度,最大風速達到每秒44.7米。氣候站的主要任務是觀測雲、能見度、雨等,給氣象預報及全球氣候研究提供基礎資料。腳下的山路蜿蜒崎嶇,到氣候站有七八公里遠,有些地方要手腳並用。王彥濤年輕時最快用2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如今卻需要近4個小時。走了一段,王彥濤滿頭汗珠,停下來喝點水,繼續前行。這樣的路,他已走了幾十年,或許還要走到退休。「爲保護山體原始面貌,嵩山上已不允許修建公路。」王彥濤說。山上的氣候站是個「回」字型天井院,院前是氣候觀測場,一角建有一座高12米的風塔站裡觀測員24小時不間斷值班,每小時到觀測場巡查一次儀器,每三個小時向上級發報一次資料,每十天需要爬上風塔檢查一次。24歲的蔡冠傑是氣候站裡最年輕的觀測員,爬上風塔檢查的工作做的最多。「塔上的風呼呼響,剛開始挺害怕,後來習慣就好了。」蔡冠傑說。「打雷下雨,別人往屋裡跑,我們往外面跑。」王彥濤自嘲說。因爲要觀測雷電方位、霧的來去、雲的形狀等,越是極端天氣,越是需要觀測員走到室外觀測。不過,隨着觀測儀器的智慧化,觀測員的日子好過多了。王彥濤記得1986年的冬季,他更換溫溼自計紙時,由於天氣寒冷、手腳僵硬,手中的自計紙被大風颳走。王彥濤全然忘了大風的危險,趕緊去追自計紙,卻被十二級的大風「釘在」了鐵絲網上,雙手被扎得鮮血直流同事及時發現,人拉着繩、手拉着手,才把他從鐵絲網上拽回來。堅守在高山上,除了工作艱辛,觀測員們的生活也很枯燥戰。在氣候站上班,想要下山,短則10天一次,長則20天一次,與外界的聯繫較少。近年來,上山的「驢友」增多,給「驢友」指路聊天成了他們生活中的樂事。「在氣候站工作,能讓人靜下來,更好地修煉心性鑽研業務。」28歲的觀測員蔣超說。氣候站曾流傳着「八大難」:吃水難、吃菜難、用電難、行路難、就醫難、溝通難、找對象難、子女上學難。如今,在政府的關照下,站裡已解決了吃水、用電等不少難題,觀測員們還自力更生解決了吃菜難的問題。氣候站的院子裡已經種上了土豆韭菜青菜玉米也長了一人多高。等到秋季收穫時,觀測員們還會把多餘的土豆等蔬菜深埋儲藏,作爲過冬之用。長年堅守在寒冷潮溼的高山氣候中,王彥濤患上風溼性關節炎和風溼性心臟病,但他並不後悔當初上山的選擇。

「在高山上工作,經住了艱難困苦考驗,人生價值在氣象事業中得到了最大體現,我很驕傲。」王彥濤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