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讓國人多吃口米 日本下足工夫

經濟學者指出,日本在米食的食農教育做得相當成功,慢慢的也讓食米量回升,值得我國學習。 歐新社資料照片

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國內近年稻米生產供過於求,根據統計,國人每人每年食米量約四十二公斤,續創歷史新低,消費量也逐年下降。經濟學者指出,日本在米食的食農教育做得相當成功,反轉國人食米量的成果,在飲食西化的許多國家中也是相當少見,值得我國學習。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表示,飲食西化與人口老化,導致以米爲主食的國家食米量大幅下降,不只臺灣,日本也遇到一樣的問題。

不過,他之前去日本旅遊時看到餐廳有客人在搶米飯,這種現象在臺灣是不可能看到的,日本人對米的喜愛超乎一般想像,日本大量開發不同的米食新吃法,慢慢的也讓食米量回升。

首先營養午餐部分,透過開發新的菜單,讓米食成爲學童從小的飲食常態,也在各種平臺宣導本土的優質稻米,以及推出無麩質米粉的國家認證做法,讓對麩質過敏者也可以放心吃米,爲了讓國人能多吃一口米,日本政府下足了工夫。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國人平常購買的小包裝米僅市佔率的三成左右,其餘七成食米都是外食人口在消費,但外食者根本不知道吃的是什麼米,當消費者有能力辨識也吃得出來米的來源,政府就能要求外食業者提供好米。

他舉例,日本對外食有許多規範,有些餐廳甚至會公告用的是哪裡的米,而米食加工品例如米粿等,在泰國就有很多種類和口味,這部分臺灣也是偏少,國人食米量遞減是從消費者食用的米來看,增加米制品調理食品也是增加國人食米量的有效方法。

中華民國稻作協會前理事長陳燕卿表示,秧苗、人工、農藥等費用都不斷提高,保價收購還是有必要提高,但品質也必須有所要求,不能和以前一樣只是單純充量,收購的標準也應該提高,這樣才能讓農民願意種植品質更好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