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艋舺公園將改建 民團憂70位無家者外移衝擊店家、社區

臺北市政府將參照日本表參道的概念,重新打造萬華區艋舺公園,最快明年底完工。民團實地調查發現,目前70位無家者夜宿公園,超過6成會在改建期間向外移居,首選地點就是公園周邊店家騎樓,其次依序爲萬華區公共空間、臺北車站,不少店家擔憂造成環境衛生問題,呼籲臺北市政府提供多中心、分散式居住空間安置無家者。(蔡佩珈攝)

臺北市政府將參照日本表參道的概念,重新打造萬華區艋舺公園,最快明年底完工。民團實地調查發現,目前70位無家者夜宿公園,超過6成會在改建期間向外移居,首選地點就是公園周邊店家騎樓,其次依序爲萬華區公共空間、臺北車站,不少店家擔憂造成環境衛生問題,呼籲臺北市政府提供多中心、分散式居住空間安置無家者,衛福部則應制訂無家者專法,按年編列法定預算,跨縣市合作,讓無家者獲得居住支持。

臺北市公園處提出「艋舺公園景觀改善案」,規畫耗費1億9915萬元、最快2025年底完工。

無家者聯盟今年7月調查發現,艋舺公園日間使用者約53%爲高齡一般民衆,其中以70歲以上佔最多,無家者則因爲外出工作,所以約47%會在公園,但是到了夜間,約9成無家者會夜宿公園。

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倡議專員王今𬀩指出,北市府曾向他們稱會分段施工,即在公園一側施工,無家者可露宿另一側,但實際調查發現,無家者因認爲人多太擠,目前70位當中65%可能會在施工期間向外移居,首選移居處是艋舺公園周圍店家騎樓,第二是萬華區公共空間,第三爲臺北車站。

他表示,大多公園周邊店家認爲硬性驅趕無效,逾7成公園周邊店家贊成政府另外設立給無家者的住宿空間,解決他們被驅趕到公園周邊和鄰近地區之後的住宿需求。

無家者聯盟表示,由於臺北市政府過去建立的集中式收容所,因爲距離太遠、鄰避效應強、管制強度高,導致不可行,建議臺北市政府建立多中心、分散式的社區化居住空間跟政策補助,安頓在艋舺公園夜宿的70位無家者。

無家者聯盟表示,衛福部有責任在《社會救助法》中制定無家者專章,長期則需制定《無家者權益專法》,並按年編列法定預算,發展對全國跨縣市無家者的公共支持方案、協助即將無家可歸者在流浪之前就獲得居住支持;《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三期計劃》亦應通盤規畫全國無家者服務政策,而非僅由地方政府各自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