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 中央別當局外人

(圖/本報系資料照)

凱米颱風襲臺,原計劃在美國展開10天參訪的臺中市長盧秀燕除緊急提前返臺,也趕在23日深夜宣佈隔天停班停課,引發親綠媒體及側翼炮轟,認爲她事前準備不足、事後作秀。

只要遇到颱風天,要不要放假,就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大煩惱,每次決策都像賭博,運氣好就成了被人稱頌的「賴神」,運氣不好只能被嘲笑爲「賴半天」。

正因颱風假太容易讓政治人物跌落神壇,因此放不放假已逐漸民粹化,說好聽是料敵從寬,但其實是以放假爲原則、不放假纔是例外;加上考量一日生活圈,如北北基桃,只要一個城市放假,另外3個也得跟着放,適用範圍愈來愈大。

而因應颱風所建立的另一個準則就是凡遇颱風來襲時,出訪在外的地方首長一律必須返回,否則就會被罵不負責任。盧秀燕這次就是遵行此法則的表現,就算她知道趕回來也會被罵,應該也不會改變決策。

儘管有「颱風假能放就放」和「地方首長外出必回」這2大準則,中央也不能就此成了颱風假的局外人,因爲放一天台風假,臺灣經濟損失達200億元;特別是如果北市停班衝擊更大,因爲中央政府機關不上班、股匯市和金融機構停止交易,對各行各業和民衆生活都會造成影響。

因此,面對一旦颱風假造成金融交易、投資交割受到延誤,中央必須做好準備甚至制定必要法令進行補救。如果颱風假不只1天,有時還可能連着週末,一放多日,那麼有資金、商業交易等需求的企業和民衆怎麼辦?是否可派少數必要人員定點集中服務或是改採線上交易?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決定發佈、通報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權責機關是地方政府,而判斷是否放颱風假,除了氣象資料,還要考慮民衆通勤、區域路況、企業生產線,甚至地方首長間還會較勁,加上話語權不斷擴大的社羣網路,考量之處除了客觀資訊,也必然會有政治判斷。畢竟如果大家都放了,你卻不放,肯定會被罵翻!在政黨對立下,藍綠白各爲其主,各種爭議難以避免,地方首長動輒得咎,決策愈來愈艱難。

理想的颱風假應是由各企業、各機構自行決定,這樣更有彈性也更能符合不同需求,但這涉及修法。既然一時內無法改變,中央政府至少要做到「損害控制」,制定天災假期金融等機構的服務準則等相關法令,降低不便與不利因素。(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