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避戰的黃金救援期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中元首拜登、習近平4月2日通電話,雙方新聞稿的基調迥異,中方釋出緩和訊號,更強調美中關係「企穩態勢」、「和爲貴」,而白宮聲明則一如既往地嚴肅冷酷,表達對中方多項政策和行爲的關切。不過,雙方通話紀要都透露出一些默契和共識,這對11月美國大選前,維持美中關係穩定尤其是臺海和平,殊爲重要。

先看共識部分:一,雙方願意推動美國財長葉倫、國務卿布林肯訪中,意味着年內陸方財經、外交高層也將訪美,亦暗示下一次「拜習會」很可能出現在今年G20或APEC峰會。高層互動的維繫對穩定美中關係本身就格外關鍵;第二,雙方在美中關係「定性」問題上更近了一步,如美方將拜習通話討論的內容稱爲「合作領域與分歧領域」,並通篇不再提及「競爭」。

美方以上的表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拜登2021年就職後,一直都將競爭視爲美中關係主軸,且完全不使用「合作」(cooperation)這個詞彙,即便在美中高層接觸、氣氛緩和後,也僅使用「與中方在一起工作」代職合作,並刻意加上「當符合美國利益時」的前提。

但歷經2022年峇里島、2023年舊金山兩次峰會,再到此次拜習通話,美方首次將「合作領域」置於「分歧領域」之前,背後的重大變化是,拜登政府已基本接受了「促進合作優先於管控分歧」的定位。換言之,這也是習近平爲何此次罕見強調「戰略認知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粒鈕釦」之原因,意思就是中方已認識到拜登政府對中政策基調有所調整,希望其保持下去、不要走回頭路。

基於上述背景,再來看拜習通話中涉及臺海議題的各自表述,就能看到更多管控分歧的成果。例如,習近平此次多談反獨、不談促統,也沒有提及「玩火自焚」、「斷然措施」及「停止武裝臺灣」等既有涉臺強硬表述,一來說明北京評估美方對臺政策確有收斂,二來說明美中對520賴清德上臺後如何管控臺海風險,似乎仍保有默契和協作。

在馬英九前總統登陸的同時,AIT主席羅森伯格來臺訪問,外界原本認爲兩者有關聯,但隨後的拜習通話似乎可證明羅森伯格是「傳旨」的角色,將美方最新涉臺立場向政府及藍綠白高層溝通,亦說明3月28日美國副國務卿康貝爾與中國副外長馬朝旭通電話時,就已經給拜習通話寫好草稿,並派羅森伯格來臺傳達。

距離11月美國大選只剩7個月,這段時間就像地震後72小時的黃金救援期一樣寶貴,美中高層已充分交換想法、擬定對策,至於臺海能否避戰謀和,兩岸能否建立穩定架構,就看520賴清德的兩岸路線了。(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