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逾5千人猝死 醫推「黃金救援三寶」提升救活率

衛福部臺北醫院內科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黃建元呼籲,儘早呼叫119、儘早CPR、使用AED,就有可能爲家人、朋友爭取多一分一秒的生命。(衛福部臺北醫院提供/呂健豪新北傳真)

救護術語當中常聽見的OHCA,是指「院外心跳停止」,也就是所謂的「猝死」。根據推估,臺灣每年約有5000至1萬人發生猝死,其中有9成以上爲心因性,雖然發生猝死的1小時內死亡率極高,但衛福部臺北醫院內科主任暨心臟內科醫師黃建元表示,若能儘早呼叫119、儘早CPR、使用AED,就有機會爲患者多爭取一分一秒的生命。

黃建元指出,非外傷造成的猝死中,除了9成以上是心因性,當中更高達8成是由於「急性心肌梗塞」造成,即爲俗稱的心臟病發作。當心髒病發作,若還有意識,一定要儘快打119求救,或呼救請旁人打119,儘快就醫,同時可服用硝化甘油舌下錠,緩解心絞痛症狀。

不過黃建元源也提醒,如果血壓已經下降,或是眼前發黑接近暈厥時,切勿使用硝化甘油舌下錠,因爲硝化甘油舌下錠會使血管擴張,讓血壓更低,導致休克。

若發現有人突然倒地,首先確認對方是否仍有呼吸,若沒有呼吸就是所謂的OHCA,應立即撥打119、請旁人幫忙去拿AED,同時立刻替對方實施CPR,直到消防救護人員到場接手,並搭配使用AED施行電擊去顫,纔有機會把人救回來,如果拖延實施CPR,即使患者救活,也可能導致缺氧性腦病變,對腦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另外,心臟內科主任黃啓銘提醒,常見典型的心肌梗塞前兆包含胸痛、胸悶、呼吸困難,民衆要多留意身體變化,如果突然發生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是發汗、暈眩、無力,需儘快就醫。高血壓等慢性病人,除定期量血壓、服藥、定期回診追蹤與控制疾病。

黃啓銘說,有時病人會將心血管症狀誤以爲是感冒造成,若服用感冒藥物後症狀仍無法緩解甚至加劇,一定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輕忽。近期溫度驟降,溫差大會使血管快速收縮,因此更容易引發心梗、中風、栓塞等風險,必須注意保暖,慢性病與長者也要定時量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