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幼兒園調查 缺乏自然科學探索素材

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調查結果於今日公佈。照片左起爲:臺師大人發系主任周麗端教授張鑑如、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輔仁大學兒童家庭系主任塗妙如、臺師大教育智庫執行長陳珮英。(臺師大提供/李侑臺北傳真)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智庫辦公室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30日公佈「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幼兒園不只缺乏自然科學探索素材安撫情緒相關教具空間安排也不足,學者建議此缺失得強化並補足,纔有助幼教發展。

包括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及教育智庫辦公室,針對全國5歲幼兒樣本追蹤並提出建言團隊追蹤調查資料庫樣本,並針對家長與幼兒園關係品質進行追蹤,透過問卷共調查1985名幼兒家長與858名幼兒教保服務人員

調查指出,幼兒園平均每週進行3到4次教活動依序孩子自己選擇活動、體能活動、肢體律動、聽唱兒歌、認識生活常見的文字圖案符號、進行手部精細操作活動、師生共讀圖畫書

至於每週僅1到2次的教保活動,調查結果指出,依序是邏輯推理、順序分類/比較活動、玩有規則遊戲玩具、玩扮演遊戲,單純說故事給孩子聽等。

結果也顯示,幼兒園在邏輯、分類等類教保活動,進行頻率低於體能律動、兒歌韻文語文活動。臺師大團隊因此建議,家長在家中可多提供孩子從事邏輯、順序、分類和角色扮演的遊戲活動機會,如擺碗筷、折衣服、分類衣服等簡單家事活動、親子烹飪、玩七巧板、拼圖、桌遊、扮演遊戲等,補強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較少活動的學習機會。

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教授張鑑如指出,當家長與幼兒園老師關係越融洽,小朋友接受的教保品質必然越好,有助幼兒各面向成長髮展,包括認知、語言社會及情緒發展。

張鑑如並提到,由於幼兒園邏輯、分類活動頻率較低,建議家長多讓孩子嘗試分類衣服、玩七巧板、扮演遊戲等相關活動,同時多帶孩子接近大自然,提供自然科學探索類材料和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