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民主政治下「恐懼的總和」

(圖/本報系資料照)

幾年前好萊塢有部電影《恐懼的總和》,內容描述因爲誤解與仇視,差點釀成美俄大戰。今天台灣對內,惡質選舉已造成社會的對立與分裂。對外昧於世局的觀察,附美盲目「抗中」,更帶來臺海空前的危機。內外煎熬下莫非形成另類「恐懼的總和」?

臺灣師承「美式民主」多年,不幸的是我們去菁存蕪,好的沒學到,不好的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其中最令人詬病之一就是「負面選舉」。

美國的負面選舉,做法上多在媒體的負面廣告,攻訐彼此政見,藉之收到相互監督與匡正的效果。臺灣早年的選舉也有負面廣告,但後來改爲「新聞化」,媒體勾結政客,直接在新聞評論中表態選邊。蔡政府上臺後變本加厲,不但「綠化」各媒體頻道,政媒聯合作戰,加上網軍側翼助攻,出征之處對手無不哀鴻遍野,即使同黨者也不能倖免。

眼見政府黑道化、媒體詐騙化,國人束手無策。日前華府美國友人對此「臺式民主」歎爲觀止,戲稱這是「媒體肉桶化」。民進黨賺得鉢滿盆滿,可是搞得民心惶惶,這是臺灣面臨的「第一個恐懼」。

大概夜路走多了,民進黨「失能、失德、失格」的執政結果遭人唾棄,一向擅長的惡質選戰近來連續撞到鐵板、害人害己,北部各縣市候選人的民調普遍下跌。此期間,又發生國安局長卷入「論文門」及秘密出訪被「打卡」曝光的空前事件。一連串的不堪消息把執政黨搞得灰頭土臉。

臺灣忙於選舉時,臺海更趨緊繃。裴洛西訪臺促成共軍環臺軍演成功後,西方媒體爆料稱,中南海已在規畫「二十大」後逐步推動對臺「統一後」步驟,大陸網軍諷稱「感謝小英協助促統」。在此同時,北京廣泛外交出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繼月前會晤普丁後,今秋將再與拜登見面,德國總理蕭茲11月初將訪北京。西方各國雖高唱「抗中」,但盱衡地緣政經現實後,在對中關係棋盤上仍寄望大陸落子,協助紓解俄烏戰事。

美臺關係方面,美國拒絕臺灣加入IPEF後,《晶片法案》朝向稀釋臺積電存在功能的最終目的。美媒日前先後報導,鑑於臺海兇險,美方將把臺灣變成「巨大武器補給站」;且最壞情況下,美方不排除將臺積電摧毀。報導所述雖非美國官方所言,但美國財長葉倫確實曾說:「臺灣擁有先進半導體,是美國的國安風險」。他日「護國神山變成軍火庫」已非不可想像。這是臺灣面臨的「第二個恐懼」。

綜觀上述,「國際溫水大鍋」已逐漸沸騰,民進黨這隻青蛙懵然不知。事實上,中美兩強對峙乃是臺海危機的主要源頭。臺灣善良自持,卻變成各國的恐懼座標,冤哉枉也。蔡政府對此「恐懼背景」,不思尋求源頭解決、分別與兩強對話交涉,反而繼續抗中舔美,任由中美「共管臺灣前途」。這是臺灣面臨的「第三個恐懼」。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美國選民陷於集體焦慮,論者評稱美國(USA)已變成「焦慮共和國」(United States of Anxiety)。而今臺灣面臨的「恐懼總和」已非焦慮可以形容。民進黨治國無方,善用「恐懼牌」鞏固政權,如今帶來臺灣內外真正的恐懼,咎由自取。但是臺灣民衆何辜?

臺式民主已變成「民進黨做主」,結果讓臺灣民衆陷入上述三大恐懼。電影《恐懼的總和》中,戲劇性地靠中情局的分析員化解危機。而今現實生活中臺灣當然不能倚賴單一情報員,尤其在國安局長都自身難保的當下,只有全民覺醒,藉着真民主方式自救了!(作者爲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