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改造難 斬斷政治鎖鏈更難

臺鐵不只安全問題令人憂心,長期虧損也讓財務黑洞愈滾愈大,臺鐵產業工會擔心一旦朝向公司方向經營,未來同工不同酬的狀況恐更嚴重,但是企業工會則認爲,營運人力改善與公司化無關。(張鎧乙攝)

臺鐵的包袱不光是內部管理文化沉痾政治力干擾營運也是一大因素票價凍漲、賠錢班車愈開愈多,甚至是站票,都是民意代表以預算或監督之名干預的結果,臺鐵無論是公司化或企業化表面上看似跳脫公部門束縛,實際上恐怕沒這麼樂觀。

臺鐵負債除了人事成本,營運虧損是一大問題,加開一堆列車、停到沒幾個人上下車小站去,美其名叫做肩負社會責任,說白了就是立委介入營運,用臺鐵的資源成就自己的政績,站票也是同理

另一大問題在於票價,臺鐵票價25年不敢動,怎可能反映現今的營運成本,但是誰不讓它調?這不只立委們有責任,整個社會都要共同承擔。

近期最好的例子,就是中華郵政公司2019年1月想調漲包裹郵資,按理說這是公司化的治理,根本不需要交通部同意,但仍被部長一句話就壓下不漲。幾個月後,臺灣高鐵公司本也可以漲價,同樣被交通部壓下來。

有人認爲,公司化之後,在立法院的角色可以從「被質詢」變成「備詢」。但私底下,臺灣港務公司、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誰沒有被立委抓去辦公室關心過?社會怎能期待臺鐵公司化之後,真的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營運?

臺鐵要的不只是組織改造,政治的干預也要抽離,讓臺鐵放手經營,迴歸市場機制員工贏得了尊敬和信心,纔有繼續談企業化經營的機會

臺鐵經過百年來營運,運務工務機務電務4大單位,各自擁有高度專業主管也是從基層上位,按理說是專業人在領導。但就是各單位的專業度高,彼此互不信任

有交通部官員形容,進入臺鐵後才發現,4個處室運作起來就像4間獨立公司,橫向溝通極差,也根本找不到能跨4項專業的人來領導臺鐵。公司化、企業化都是不得已手段,臺鐵人若不團結覺醒,未來也怨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