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被美國“掏空”?

警告!美國正在搬空臺積電!

這是刊載於臺灣商業週刊的一張封面圖,圖中是一羣正在等待登機的旅客。不過他們的身份有些特別——這是三百名臺積電半導體骨幹工程師,他們將要乘坐檯積電準備的包機飛往美國亞利桑那州。事實上,臺灣工程師們不僅帶上了衆多行李,甚至還攜帶着家屬以及寵物狗。很顯然,這是一次“一去不歸”的旅途。

這張照片拍攝於2022年年底,反映的是臺積電搬遷的第一階段。

2023年3月,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接受臺灣《天下》雜誌邀請,參加“半導體世紀對談”活動。在活動中他語出驚人,表示美國出臺了很多政策減緩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他對此表示支持。但是,儘管美國一直力推“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但美國的友岸其實並不包括臺灣地區。美國很多政界要員都公開宣稱臺灣是“最危險的地區”,這是臺灣的一種困境。

爲了解除臺灣的“危險性”,美國正在“掏空”臺積電。

(一)臺積電對臺灣而言意味着什麼?

根據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統計,2022年臺灣地區半導體產值高達4.84萬億元新臺幣(約合1萬億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總值的28.3%,在芯片代工、封測等多個環節穩居全球第一。其出口出口份額佔全臺灣出口份額的34.8%。在臺灣股市中,估值佔到30%,如果將聯發科、創意電子等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其他企業也算進去,那麼估值將達到50%。毫無疑問,臺積電是臺灣當之無愧的“護島神山”,是臺灣經濟的絕對支柱。如果半導體產業突然從臺灣消失,那麼對臺灣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

但是,雖然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起來非常美好,但臺灣半導體產業卻存在着一個致命缺陷——高度依賴美國的市場、設備、原材料及資本。

以臺積電爲例,美國是臺積電最重要的市場。在臺積電的全部營收中,來自美國的部分高達營收總額的65.9%,爲1.49萬億元新臺幣,是臺積電的第一市場。其中蘋果是臺積電的第一客戶,來自蘋果的訂單佔臺積電營收的23.4%,達5296.5億元新臺幣。

而且,臺積電、聯發科、日月光等臺灣半導體產業龍頭廠商股份佔比中以美國爲首的外資佔比極高,甚至超過七成,因此臺灣廠商利潤雖多,但卻多被外資侵奪。

毫不客氣的說,臺灣不僅在政治領域需要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在商業領域也同樣尷尬的不得不向美國人低頭。

(二)美國爲何執意“掏空”臺積電?

“臺積電”,雖然名字中有個臺字,但由於美國資本的強勢佔比,其實完全可以說是“美積電”,只不過廠房位於臺灣而已。既然臺積電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已經到了如此地步,美國爲何還一定要“掏空臺積電”呢?這豈不是多此一舉嗎?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先進芯片有92%來自於臺積電,一旦臺積電停擺,對於美國高新產業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臺灣距離大陸僅有短短的130公里,遠比和美國之間遙遠的12249公里短的多。

這就是美國的心腹大患,不管怎麼說,臺積電都離大陸太近了。

隨着中美博弈的越發激烈,美國對於臺積電的憂慮與日俱增。美智庫大力渲染“臺積電隱患”,宣稱21世紀的半導體產業如同20世紀的石油產業一樣。作爲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卻並不在美國的掌控之中,這時刻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不可預見的衝擊。

在美國智庫看來,美國的蘋果、AMD、英偉達、特斯拉、航天科工、軍事設備等等諸多公司或行業都對高端芯片有重大需求,這些需求絕大部分都由臺積電供應。如果某一天台海局勢發生重大變故,臺積電芯片無非運輸至美國,那麼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生過的石油危機將在本世紀重新上演。

所以,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臺灣就是全球最具生產風險的地區。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就曾經直言:“臺灣是世界上最先進半導體的唯一來源地,這直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美國將盡可能的減少對臺灣地區芯片製作的依賴,大力發展美國本土產業,提高本土產能。第二,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可以被打造爲美國地緣政治博弈的趁手工具,通過嚴格限制流向大陸的芯片供給量來制約大陸科技產業的發展速度。

爲了完成第一個目標,美國政府與臺灣政府聯手向半導體產業施加壓力,要求臺灣半導體龍頭廠商“赴美投資”。實際上,這一行動名曰“投資”,實爲“吸血”。如果是投資,那麼臺灣廠商只需要採購新設備、建立新的生產線即可,本土生產點不會受到影響。

但是現狀卻並非如此,臺灣廠商正小心翼翼的拆掉舊設備,並連人帶裝備一同打包運往美國。

對此,臺灣媒體人陳鳳馨憂心忡忡的表示“臺芯片人才正在被掏空”,隨着臺積電人才批量赴美美國,臺灣將面臨無人才可用、無設備可使的尷尬局面。另外一些媒體人則直接質問蔡英文政府:高端人才流失後,臺灣半導體要如何與三星、高通、華爲競爭?

臺政府自然給不出什麼像樣的回覆。

《中國時報》刊文提醒,曾經日本半導體也具有相當的發展優勢,但卻在美國的一番操作之後被美國“一鍋端走”,如今已經是難比當年。現在美國故技重施,要將臺積電打包帶走,甚至要把臺灣半導體工程師和上下游產業鏈全部掏走。

恐怕今日之臺灣,便是昨日之日本。

美國要發展本土芯片產業,但卻逼着臺灣給技術、給人才、給錢,這是明晃晃的要化“臺積電”爲“美積電”,臺灣人對此心知肚明,但政商兩界人才濟濟,卻沒有一個人不敢於“拍案而起”。

除了強迫臺商投資,美國還以“供應鏈透明度”爲名,要求臺商提交核心商業數據,以此牢牢的掌握臺灣半導體產業心臟。在美國的強勢施壓下,臺積電宣佈赴美投資額由原定的120億美元增至400億美元,而且要在美國興建的是臺積電最先進的芯片。

爲了通過臺灣限制大陸科技發展,美國將臺灣納入美國半導體聯盟(SIAC)、“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及“美荷臺半導體聯盟”等由美國主導的“產業聯盟體系”,這就大大方便了美國從人才、研發、投資、供應鏈等多個方面遏制大陸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三)臺灣,何去何從?

不知道蔡英文在做出將臺積電打包送給美國的決定時,有沒有考慮過臺灣的未來。沒有考慮也沒關係,因爲美國人已經替她考慮好了。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宣稱,一旦兩岸統一成爲定局,那麼美國將會摧毀臺積電在內的臺灣一切高精工業,以避免落入大陸之手,這就是美國軍方在推演之後多次提出的“焦土戰略”。

此事在曝光之後,又引起了臺灣媒體的一片譁然。原來在美國看來臺灣真的只是一枚可有可無的棋子。不過,美國親自毀滅臺灣工業仍然是一個遙遠而不可捉摸的未來,近在咫尺的搬遷恐怕更值得引起注意。

臺積電工程師赴美后在網絡上破口大罵,導致他情緒激動的原因有很多。這些工程師赴美之前恐怕都曾經設想過在“美麗新世界”的美好生活,但抵美國後卻令他們感到了深深的受騙之感。

首先,臺積電爲員工搬家準備了十四天的修整緩衝假,這本無可指摘,但臺灣員工卻發現不用搬家的美國本土員工能享受足足21天的緩衝假。其次,在搬遷之前,臺積電曾向員工承諾,赴美之後工作制度向美看齊,不需要員工輪班。結果赴美之後公司立刻變卦,原因是“美國人不願意輪班”,所以空缺只能由臺灣人來補。

於是乎,美國人無論職位高低一律正常休假,臺灣人無論職位高低一律正常輪班,甚至出現了高管值大夜班的情況。

臺灣員工發現大家都做同樣的工作,但美國員工的工資福利卻遠遠高於臺灣人。於是臺灣工程師徹底破防,在網絡破口大罵,自嘲是“次等奴工”,圖中的AZ指的是亞利桑那州,也就是臺積電搬遷的目的地。

一線工程師是如此情形,臺積電高管也是有苦說不出。張忠謀直白的表示臺積電的優勢在於低成本,搬到美國後,臺積電的生產成本將提高55%,這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都是晴天霹靂,所以張忠謀預言搬遷是“是昂貴且浪費的無功之舉”。

這還不是臺積電要面對的首要困境,亞利桑那州大學教授撰文分析,他表示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偏多,水資源極其稀缺。但偏偏半導體行業卻是“耗水大戶”,在臺灣的時候,新竹廠房每天都要消耗6萬噸水,佔當地水庫蓄水量的10%以上。而且臺灣當局對半導體行業十分重視,在旱年,臺灣政府不惜犧牲農業用水保證半導體用水。

但在亞利桑那州,臺積電還能不能獲取足夠的水資源,獲取水資源的代價是否能夠接受,還是一個未知數。

最後,教授指出亞利桑那州居民對供水問題十分重視,可能會發動集體訴訟,“到那時,花言巧語的拜登和雷蒙多或已經不在其位,法律責任是否要由臺積電自己承擔?”

臺積電似乎已經走到了一個危險的邊緣,臺灣的護島神山,未來要何去何從?

作者:未定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 地史館 ]

地理歷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釋歷史,用歷史記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