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世新大學新聞教育:畢業能就業,上班即上手

世新大學校門口。(圖/本報資料照)

吳谷平

世新大學是臺灣著名的以新聞傳播學爲主要方向的大學。它由著名報人成舍先生於1956年創辦。上世紀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後創辦了《世界晚報》(北京)、《民生、報》(南京)、《立報》(上海)、《香港立報》等,1945年在重慶創辦《世界日報》。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臺灣,由於當局沒有開放報禁,他便投身新聞教育

據說,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讓我辦報紙,我就辦新聞學校,讓我的學生當記者編輯。他說:「實施民主政治須先健全新聞事業;健全新聞事業需有足夠傳播專才。」

世新大學秉持「學校爲學生而辦,學生爲讀書而來」的辦學原則,學校的校訓是:「德智兼修(知識養成、品德教育)、手腦並用(實踐操作、學術理論)。」突顯了新聞教育的實踐性、學生的動手能力。世新大學還強調學生不做「第二次新鮮人」,也就是「畢業能就業,上班即上手」,不需要用人單位再培訓就能工作。所以,他們設置專業、開設課程都緊跟實際需要。世新大學的學生不是一流的,他們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改爲「教之而成天下英才」以彰顯世新大學的胸懷!

▲世新大學的小龍計劃圖。(圖/取自網路

讓我尤爲感嘆的是世新大學的師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彭懷恩教授,是臺灣大學政治系博士,他從臺大法律系轉讀政治系時,系主任是連戰,問他爲什麼要轉系,他回答說:「有了政治權力可以修改法律。」這位風流倜儻的教授爲我們示範講授大衆傳播學》,三個小時的課,板書寫滿黑板擦了又寫。他說:「板書,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逼着學生做課堂筆記;用PPT投影講課,學生不大肯做筆記,下課後老師拷貝,回去後並不認真看。」大學畢業後,彭先生先後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任主筆。 1971年10月聯合國驅逐臺灣時,《中國時報》的社論就是他參與撰寫的。

新聞系主任劉新白教授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博士,溫文爾雅。他爲我們講授《媒體營銷與管理》,講十分鐘就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三個小時的課放了12段視頻,備課的精心令人欽佩。他曾當過中央社攝影記者華視新聞部經理、廣電基金執行長

爲我們介紹世新大學辦學理念的陳清河教授是前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現任的常務副校長,美國美利堅大學的博士,是華視基金的負責人……世新大學的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士,大部分還是畢業於世界名校的洋博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又都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而且繼續與業界保持着緊密的聯繫。反觀我們這裡的新聞教育界,當教授、副教授的都是博士了,但大都沒有做過一天新聞工作,教採訪的沒有當過記者,教編輯的沒有改過稿子上過夜班,教電視的不會扛攝影機更不會剪片子。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真是誤人子弟啊!而少數業界出身的教師又不是博士,這或許與我們今日新聞業的門檻還比較低有關。

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世新大學老師敬業精神。廣電系主任謝旭洲老師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衆傳播學博士,他年輕時的志向是做一名著名的學者。博士學成後,他本可以去條件更好的公立大學,但因爲一個承諾而來到世新大學執教。二十餘年來,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他說:「科研好可以成就自己,而教學好可以成就一批人。」雖然是廣電系主任,仍然擔負大量學生事務,親赴臺中、臺南舉辦招新會。每年,他都組織廣電專業學生畢業設計作品聯展,參照金馬獎的形式,租借西門町的電影院,一連五天展映50部學生影視作品。開幕式那天,請學生走星光大道。請家長、請影視界的名人和企業界人士前來觀賞,評出優秀的作品授予「小金人」,這既讓學生充滿了成就感,同時也是學校向企業推介學生的好機會。

世新大學以學生爲本。對一年級新生有「守護神」計劃:從校長到系主任到每位老師都擔任新生的「守護神」,每位老師負責「守護」15至20位學生,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環境,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生活習慣,培養國際觀與人文關懷,處理好人際關係,規劃發展生涯。要求每位守護神老師每學期要與同學見面晤談六次,而且要有影像或文字記錄,學期末由學生對老師作評鑑。

●作者吳谷平,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匯報原黨委書記、高級編輯。《教之而成天下英才——臺灣世新大學新聞教育一瞥》全文見《新聞記者》2015年第3期),ETtoday新聞雲已獲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