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碳權交易所落腳高雄 引領低碳新商機

爲臺灣碳權交易所高雄總公司。(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文/蔡蜜綺 ◎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經濟部】

2023年底,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落腳高雄,揭牌營運,並於同年12月22日正式啓動國際碳權交易平臺,標誌着臺灣邁向永續淨零的重要里程碑。

碳交所紮根高雄 打造碳交易核心之城

臺灣碳權交易所(以下稱碳交所)系由大家所熟悉的「臺灣證券交易所」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投資設立。深耕金融領域近20年,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帶領團隊,媒合各界碳權供需,他指出:「碳交所就像證券交易所一樣,爲碳權的買賣雙方提供一個集中市場,這樣的平臺能夠擔保交割和清算,降低交易過程中的風險與成本。」和證券交易所在證券市場中服務資金供需雙方、打造透明公正平臺的角色相似,「碳交所」透過創造經濟誘因,建置交易平臺及導入市場機制,確保我國的碳交易公平且透明,使企業認知「排碳有價」,藉此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淨零轉型,實踐減碳行動,進而推動低碳甚至是負碳技術的發展。

圖爲因「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所產生的碳權概念,惟目前臺灣尚未進行此種碳交易模式。(圖片提供/經濟部)

因「減量計劃」所產生的碳權概念,臺灣目前採此種模式,受列管之企業執行減碳計劃後核發的減量額度可進行抵消或投入碳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圖片提供/經濟部)

從標榜「史上最綠」巴黎奧運看碳權、碳交易

田建中表示,碳權的概念源自聯合國,用白話來說就是「排放碳的權利」。他舉例,建設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相比傳統燃煤電廠可顯著減少碳排放,將這些減排量經過嚴謹的計算和驗證後,最終能轉化爲碳權,投入碳交易市場,供其他企業、組織或國家用來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臺灣碳權交易所碳權分成國內和國際兩種,國內碳權由環境部核發,國際碳權則由Gold Standard和Verra等機構負責。全球對減碳要求日益嚴格,許多國際企業也訂定了實現碳中和(注1)的目標,比如,Apple已宣佈將於2030年實現碳中和,並要求其供應商也必須降低碳排放。這意味着,無論自願亦或是被市場驅使,企業若要維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就必須積極參與碳權交易。

以巴黎奧運爲例,以「史上最綠」爲目標,巴黎奧運主辦單位爲降低碳排放,採取多項實質減碳措施:例如選手村不設空調、使用紙板牀以及提供綠色菜單等。將碳排減到最低之後,未達目標的部分碳排,則透過購買碳權進行抵換。

針對無法避免之碳排,本次奧運總共選擇13個減量專案進行抵換,其中4個爲法國國內之林業專案、另9個爲國際碳權專案。對於國際碳權專案,其篩選標準爲:符合法國環境能源管理局(ADEME)規則和自願性碳抵換標準者,考量健康、性別平等、教育和生物多樣性等永續指標,並考量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即靠近赤道之地區。最後篩選出的專案來自非洲(如肯亞、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亞洲(越南)、中美洲(瓜地馬拉)等,額度核發機構包含Verra及Gold Standard,專案類型則包含再生能源、紅樹林、潔淨水源等。

碳交所對國際碳權專案篩選原則,包含額度核發機構需爲Verra及Gold Standard、專案需符合3個以上永續發展目標等,與巴黎奧運之標準不謀而合,現行上架之專案亦多來自赤道地區,包含越南太陽能、肯亞沼氣發電、烏干達潔淨水源、緬甸之紅樹林覆育專案等,協助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之國家,爲全球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碳交所亦參與日前於高雄展覽館開展的「2024亞灣新創大南方」展覽。(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推廣碳權相關知識 人人都能爲環境貢獻

除了爲企業服務,碳交所也經常深入大學校園,辦理公益宣導、論壇以及講座課程,將碳權的基本知識普及化;亦開設較爲專業,如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等ISO標準認證課程,培育專業人才,另引入CFA協會之「國際ESG投資證照」課程,爲金融業及相關產業培育永續投資專業人才。

田建中強調,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當我們進行購買決策時,選擇低碳產品就可以發揮個人的影響力,藉由每位消費者的選擇來敦促產品製造商採取減碳措施。」選擇低碳足跡產品,不僅減少對地球的傷害,還能推動環境永續。

碳交所的田建中總經理,他強調個人影響力亦是對環境永續相當重要的一環。(圖片提供/臺灣碳權交易所)

在國際對減碳要求與日俱增的趨勢下,臺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立,象徵着臺灣積極參與全球永續發展與碳中和進程的決心,高雄不只是碳交所的所在地,更是臺灣產業轉型和減碳生態圈發展的核心。

注1:碳中和指,企業通過減少排放、增加碳吸收(例如種樹造林)或購買碳權等方式,使其淨碳排放量降至零。

• 臺灣碳權交易所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