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表面溫度高達6000度,爲何地球太陽之間的太空還如此寒冷?
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講,太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球上的一切能量幾乎都來源於太陽。
太陽的表面溫度高達6000度,核心溫度更是達到1500萬度。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爲1.5億公里,即便是如此遙遠的距離,地球也因爲太陽的照射而變得非常溫暖,當然也多虧了地球大氣層和磁場的保護作用,但主要還是因爲太陽的照射作用。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太陽能把地球溫暖,爲什麼地球太陽之間的太空如此寒冷,甚至接近絕對零度?
首先我們來看看太陽是如何釋放能量的,以及到底能釋放出多少能量。
太陽在太陽系裡的統治力不言而喻,太陽質量佔到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巨大的質量意味着強大的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太陽自身物質會不斷向內坍縮,造成太陽核心溫度壓強不斷升高,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發核聚變。
太陽核心的物質形態並不是我們常見的氣態,液態或者固態,而是物質的第四種形態,等離子態。雖然太陽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但這樣的高溫仍不足以引發核聚變,理論上分析,需要至少一億度的高溫纔可以。
但事實上太陽一直在進行核聚變,這是怎麼回事呢?
多虧了量子力學中的一種效應:量子隧穿效應,通俗理解就是,自由粒子即便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在極短時間裡獲取極大的能量,讓自由粒子相互結合發生核聚變。
當然,發生量子隧穿的概率是很低的,大約每十億年才能發生一次。但架不住太陽核心擁有幾乎無限多個自由粒子,在龐大數量的加持下,小概率事件整體來講也終將成爲大概率事件,最終通過量子隧穿完成核聚變的粒子絕對數量也是很龐大的。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每秒鐘損失400萬噸的氫,根據質能方程看,這些質量都轉化爲能量,極大的能量。
太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全部輻射到浩瀚太空,而地球能接收到的能量就非常少了。打個比方,假設太陽單位時間裡釋放的能量爲70萬億焦耳,那麼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就只有3萬焦耳,而人類利用的能量更少,只有3焦耳!
可以看出,太陽釋放的能量有多大,甚至能把1.5億公里之外的地球都曬熱,既然如此,爲什麼地球太陽之間的太空如此寒冷,甚至接近絕對零度?
這裡就涉及到溫度的定義了。
按照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溫度就是我們對冷熱的感受。而從物理學上來講,溫度指的是微觀粒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
任何物體都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微觀粒子一刻不停地處在運動當中,運動的劇烈程度當然是不一樣的,越是劇烈,溫度就越高。反之,微觀粒子運動得越不劇烈,溫度當然就越低。
當然,這裡就涉及到統計學的概念。我們對溫度的定義並不是基於某個粒子的熱運動,因爲單個粒子的運動是隨機的,我們描述的是大量粒子的熱運動,用微觀粒子的平均動能來描述溫度高度。
而太空的環境我們都知道,幾乎是真空環境,微觀粒子的密度是非常低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太空環境下,每立方米中氫原子的含量還不到一個,這樣低密度的太空環境,微觀粒子的熱運動幾乎完全體現不出來,當然溫度也自然會非常低。
當太陽的熱輻射穿越地球太陽之間的太空時,太陽輻射出去的光子幾乎不可能被太空中如此稀疏的粒子捕獲,捕獲不了太陽光子,溫度自然就不會上升。
說白了,必須有物質吸收太陽輻射,溫度纔會上升,如果連物質都沒有,就很難體現出問題。我們的地球就是如此,地球不斷接收來自太陽的熱輻射,同時地球上空的大氣層像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不讓熱輻射丟失得太快,因此地球的溫度纔會比較高,同時保持相對穩定。
這裡還有必要提一下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分別是: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初中物理課上大家應該都學過。指熱量通過物體內部或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傳遞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固體之間。熱對流指通過流體(如氣體或液體)的流動來傳遞熱量的過程。而熱輻射是指物體不通過物質媒介,直接通過發射或吸收電磁波等方式傳遞熱量的過程,輻射可以在真空中發生,太陽的能量輻射到地球就是通過熱輻射進行的。
其實太陽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火球”,地球上的人類一直都在“烤火”,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吸收“火球”的熱量。
其實這種方式與我們在天冷時烤火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通過熱輻射獲取熱量。我們圍在火堆旁邊烤火,感覺到溫暖主要是因爲熱輻射,當然也會有熱對流,因爲有空氣存在,不過熱輻射是根本原因。
說白了即便是沒有空氣,我們也會感覺到溫暖,但只是面對火堆的一面感覺到溫暖,背對火堆的一面是很冷的。這與在太空中的感受是一樣的,太空環境如此冷,幾乎接近絕對零度,不要以爲在太空會被凍死。
實際上,如果你身處地球太陽之間的太空,你身體朝向太陽的一面很有可能被太陽強烈的輻射灼傷,而背對太陽的一面只能感受到寒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