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歷史,就被歷史淘汰
臺灣年輕人在兩岸認知上的轉變,主要緣於「去中國化」的課綱設定,所謂天然獨其實是後天的歷史教育形塑出來的,識得此,兩岸就不必像有些人擔憂的,未來必然是距離愈來愈遠的兩條線。
歷史教育重要,是因歷史不只牽涉認同,它更就是一種認同,但雖說是認同,卻也不能像現今的課綱般如此主觀恣意而爲。
歷史牽涉史料、史觀,史料是個底,只有在不違乎史料之下,史觀的建立纔有堅實的基礎。尊重史料是談歷史的前提,現在臺灣的問題是拋開了客觀的史料基礎在建構自己主觀的認同世界,所以儘管是個開放自由的社會,談起許多事來,卻就顯得封閉自戀且井蛙窺天。歷史教育帶來的意識形態一元化與所謂開放的民主,在這塊土地竟成爲諷刺性的兩極。
民進黨主導的課綱是建基在截斷,乃至扭曲的歷史資料上的,所以談中華民國就只談這70年,更將國民黨執政時的種種不遺餘力地負面陳述,按理說,它並不具真正的說服力,但遺憾的是,長期實質參與歷史建構的國民黨,20多年來卻極不爭氣,就拱手將歷史詮釋權讓與了他人,自己還恨不得跟過去畫清界線。也就是說,相對於民進黨硬生生地扭曲歷史,國民黨則主動地想截斷歷史。
談歷史,先不說中華民國肇建於1911年,就拿1949年的兩岸分割來說吧,它原就緣於中國內戰這鐵錚錚的事實,這內戰讓多少人流離到臺灣,改變了臺灣社會的風貌與命運。而國府來臺,百廢待舉,但因「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卻就尋得了死中求活的立處,也造就了從70年代起的臺灣繁榮。
臺灣的繁榮與國府前期有效的治理息息相關,但現在提起當時,竟被說成一無是處,而拿香跟拜的國民黨竟也切割唯恐不及,正如此,國民黨自己存在的正當性就瓦解了。當你不只是個一般政黨,還是個揹負歷史原罪的政黨,在這一人一票的時代,在這歷史課綱已被如此書寫的時代,還會有翻身的餘地嗎?那還不如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新興政黨,現在的民衆黨、時代力量場面之能直逼國民黨,不就是如此!
坦白說,國民黨對自己的歷史角色,尤其與臺灣前期成就的關係若不能主體陳述,任何改革恐怕也就只是枝節末流,既還掛着國民黨的牌,就得概括承受國民黨過去的種種。
而其實,作爲歷史政黨,這概括承受不會只是負債,它還有許多資產,關鍵就在你得告訴社會,我的資產大於負債,甚至於所謂的負債,有許多也是別人的栽贓。
這樣的告訴社會,要能有效,就要有具體的歷史梳理,到底國民黨哪些事情做好了,哪些方向走差了,有這,你講話就有底氣,再透過各種管道作主體陳述,不只要喚起老一代的記憶,也要讓新生代知道除了被扭曲的課綱外,還有另一種建基於事實的聲音,如此,氣象哪天也就能重新來到。而以國民黨統治時期,臺灣由一窮二白到亞洲四小龍,以及其他社會塊面的種種成績,對方又怎能再用「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優秀的臺灣人民」這種簡易的二分法來擊倒你。
作爲歷史政黨,當然須承擔歷史的批判,但作爲歷史政黨,過去正一步一腳印,點滴在心頭,你自己有主動的歷史梳理,事情就不是別人說了算,不能像現在一樣,要嘛割斷歷史,想叫臺灣國民黨,要嘛拿香跟拜,只能替先人還債。
歷史的梳理建基在史料的整理上,以蔣介石爲例,過去大陸稱他蔣匪,說他抗日是假,整天只想消滅政敵共產黨,但蔣是基督徒,寫日記像告解,鹹認所寫的日記可信度高,也因此蔣介石日記的出版,就直接打破了大陸早先說蔣是個媚日者的長期宣傳,反過來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間接地也使得國民黨在抗戰時主戰場的角色得到更多肯定。
這樣的例子,說明了迴歸歷史有多重要,國民黨不能再作爲逃避歷史的角色,你愈逃避歷史,就愈會被歷史淘汰,而那些覺得過去國民黨的種種都是負債的所謂國民黨人,就讓他離開國民黨吧!(作者爲臺北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