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綠電 經長別抓錯重點
針對國內綠電嚴重不足,產業面臨碳費課徵、增加營運成本,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出席印太戰略智庫成立酒會時宣佈,可考慮由國內廠商於菲律賓設置綠能電廠,並將電力以海底電纜或船運送回臺灣使用,整體費用將比在國內覓地自建電廠的成本爲低。
經長思慮不周的發言,顯然是因新加坡考慮向澳洲購買綠電而來,如果佈設超過四千公里的海底電纜用以輸電都可行,菲律賓距臺最近僅三百多公里,推想當然也可行。不過,郭部長顯然尚未精算電廠新建與海底電纜鋪設完成後,電廠運營、電纜維護及電能損耗的成本;更何況購入的電力若是不可調控的綠電,儲能設施必得擴充建置,而這又將是一項鉅額的支出。另一方面,經長在發言中竟然斷定,跨國購電會比國內躉購綠電便宜,真不知其脫口而出的比價,究竟有無依據?
從技術面來看,三百多公里的海底電纜不比等距的陸上電纜,雖然目前南部至北部的「南電北送」距離相當,但本島的南北之間有位於臺南、南投、桃園等三個中繼點,線路與設備更新維護的難度不高。菲國呂宋島至臺灣南部之間,並無任何中繼點,海底電纜更新維護不易,劣化頻率勢必較陸上電纜高,技術應用難度自然也大。
從經濟面來看,跨國購電的成本必定高昂,如果綠能電廠由臺商投資自建,除了前述的多項支出,還須面對當地政府課稅與在地回饋的外加成本。投資廠商屆時爲了維持必要收益,必定拉高售電價格,一旦國內由臺電一肩挑起所有購電責任,那麼未來不是電價隨之調漲,就是政院必須不斷撥補,最終遭殃的依舊是全民。
經長面臨國內基載電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傷透腦筋;針對國內碳費與國際碳稅開徵,協助企業尋找解方,亦成爲經濟部的另一項當務之急。然而,再怎麼急迫的需求都不能成爲「病急亂投醫」的藉口,在沒有完成細部評估之前,就先行提出不成熟的主張,是不負責任的作法。
再者,政府過往強力開發綠電的考量之一,其實是將其認定爲自產能源,減少不友善外力導致發電燃料取得困難的衝擊;結果現在礙於開發進度不如預期,經濟部轉頭求助跨國電力,而且是有可能瞬時中斷的外電,根本與能源安全的要求背道而馳,毫不足取。
在經濟全面復甦,且高科技產業新增與擴充的情境下,國內未來對於無碳電力的需求絕對有增無減;而政府持續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開發,卻有緩不濟急且覓地困難的問題。與其捨近求遠、跨國購電,不如認真思考覈電重啓與延役,既可穩定供電,提高無碳電力佔比,又可免去調漲電價壓力,同時達成能源安全要求。一舉多得的選項一直都在,期盼經長千萬別抓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