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並不如山!英國駐臺代表:死刑不該存在臺灣社會

中研院名譽教授瞿海源(中)、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Catherine Nettleton(左、唐凱林)、死刑專案共同執行長Saul Lehrfreund 雷紹爾律師(右)等,舉行「鐵證並不如山:兩份臺灣本土死刑報告發表」記者會。(圖/記者吳銘峰攝)

記者吳銘峰/臺北報導

對於死刑的問題,廢除死刑推動聯盟邀請英國學者發佈2份臺灣本土死刑研究,發現我國在10年前的62件死刑判決,10件有重大瑕疵、32件不能證明是預謀犯案、28件缺乏確實證據。英國在臺辦事處代表唐凱琳更說,死刑不該存在像臺灣這樣一個民主尊重人權社會

廢死聯盟18日發表《鐵證並不如山:臺灣死刑案件判決報告》以及《廢除死刑正反意見:臺灣實證》2份調查報告。而唐凱琳在以中文致詞時指出,她自2016年上任後,就有許多人告訴她臺灣是強烈反對廢除死刑。她說,如同英國在半個世紀前一樣,當時反對廢除死刑者也都把民意當成反對廢死的理由,但經過長久的時間後,「死刑」已經是英國人不會想到的問題。她認爲,臺灣是民主又尊重人權的社會,不應該存在臺灣的社會中,但現在臺灣社會對於討論死刑的存廢問題,都過度流於簡化,所以希望臺灣社會能有更深入的討論。

另外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瞿海源表示,在臺灣推動廢除死刑最大的阻力,在於民意。他曾經拜訪兩位前總統,其中前總統陳水扁雖然認同廢死,但他也說,民意反對廢死所以你們要「扭轉民意」;另一位前總統馬英九則說,長期來說可以朝廢死前進,但意思就是短期內不能廢死。

瞿海源補充,其實很多重大社會事件發生後,民意經常會導向死刑的方向,例如最近虐童案件,就會將民意導向死刑。但他認爲,「這些都是很情緒化的,政策不可以這樣去做,尤其立法過程不可以用這樣民意或輿論力量調整,因爲這是一時的,法律制定必須長期、犯罪事實認定,以及傷害程度,以及司法判決依據,不能情緒地說這個傢伙不斷酒駕撞死人,把他殺死,那這太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