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產快評 | 華爲愛立信專利“握手”啓示什麼

文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雷

近日,華爲和愛立信公司,宣佈簽訂長期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愛立信特別表明這是對2016年長期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的續簽。而許可的協議3/4/5G蜂窩技術在內的覆蓋了3GPP,ITU,IEEE,IETF等廣泛的標準相關基本專利,覆蓋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終端設備。

這份協議有很重要意義的,因爲2016年是4G時代,許可協議中的4G相關專利最爲核心。而2023年這份續簽協議,到了5G時代,代表了5G時代專利權的競爭態勢,也從一個側面檢驗中國通信創新。

通信產業技術特點賦予專利獨特價值,專利帶來真金白銀

專利是國家強制力賦予的獨佔實施權,一般的技術領域實習相同的技術效果,往往有多種技術路徑的選擇。比如汽車有前輪驅動汽車,也有後輪驅動汽車,也有四輪驅動汽車,這些汽車都能正常行駛。

而移動通信領域互聯互通的特殊性,需要產業鏈各方嚴格遵守通信國際標準,相當於固定了技術路徑。一旦擁有了標準必要專利,就相當於擁有了必經之路高速公路的收費站,產生巨大的效益。如2022年12月11日,愛立信與蘋果公司達成了一項涵蓋數年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這項許可協議使得愛立信2022年第四季度的知識產權許可收入60億瑞典克朗(約核38億人民幣),全年約104億瑞典克朗(約核69.5億人民幣)。而同華爲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後,愛立信預計2023年全年的知識產權許可收入約爲110億瑞典克朗(約核73.6億人民幣)。在通信產業專利的效益,不光體現在專利收費,還體現在影響競爭對手股價,禁售競爭對手產品,迫使採購和不採購特定產品等方方面面。擁有標準必要專利,是通信產業競爭制勝的必備條件。

移動通信產業專利核心在於專利質量

當前通過方方面面信息的綜合分析,相比2016年華爲和愛立信協議,雙方達成協議的條件是發生了變化的。而主導協議條件的主要因素包括:雙方在5G的標準提案數量、出貨量、專利發揮價值是通過實體產品還是貨幣化的專利收費、擁有的專利在專利訴訟中抵禦專利無效的強度、擁有的專利數量等方面。

在這個方面,需要提醒中國通信產業界,需要拋棄單向度的關注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量的思維方式。當前有多份國內外不同機構針對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的聲明標準必要專利統計的報告,這些報告在專利侵權訴訟的“自上而下法(Take down)”計算費率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存在顯著的問題:一是各家雖然都基於ETSI的統計,但是統計的口徑和數量有很大的偏差;二是聲明的標準必要專利的真正對標率,有判例估計只在15.7%,水分很大。聲明的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在大額的專利許可協議中談判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未來發展還是要切實提高專利核心性,擁有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核心專利。

中國通信產業界披荊斬棘不斷進取

在1997年3G TD-SCDMA國際通信標準必要專利CN97104039.7(發明人李世鶴),前在移動通信的IPC國際專利分類號H04下國內申請的專利量幾乎空白。通過二十餘年的時間,我們的專利從數量和質量已經能夠和國際上的百年老店(愛立信成立於1876年)並駕齊驅掰手腕,充分驗證了中國通信科技界和產業界的聰明才智和進取精神。

時代大潮不斷前行,5G之後還有6G,中國通信產業界要更上一層樓,需要在質量上下功夫。6G通信技術的4大層面(空口技術、網絡架構技術、綠色節能技術、無線人工智能技術)共19項底層技術分支。爲全球6G通信技術相關專利申請達7萬餘件,其中,中國專利申請約2.8萬件、佔比39.8%,美國專利申請約1.7萬餘件、佔比24.7%,其次是韓國(8989件,佔比13%)、日本(8016件,佔比11%)、歐洲(6670件,佔比9%)。美國高通持有3988件相關專利申請、全球排名第一,我國華爲持有3435件相關專利申請,全球排名第二,韓國LG電子(3140件)、韓國三星(2580件)、瑞典愛立信(1540件)等企業排名前列。綜合上述企業專利佈局體現技術研發的重點方向來看,空口技術和綠色節能技術是較爲關注的重點技術層面,我國在“超大規模MIMO”、“全雙工”、“正交時頻空OTFS波形”、“喚醒接收機”、“終端輔助節能”等5項具體技術分支上的專利佈局還稍顯薄弱。未來發展可以在這些方面繼續下功夫。

專家介紹

王雷

中共黨員、博士、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從2004年開始長期關注信息通信領域專利研究,對TD-SCDMA、3G、4G、5G、6G、移動通信的射頻、基帶、移動支付、智能終端、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專利問題開展了持續性研究。

編輯、校對:亮亮

指導:新文

大模型重新定義終端創新

三專家談運營商大模型:優勢、挑戰與路徑

大模型不可濫竽充數,通用AI需要腳踏實地

論 | 降價潮來襲,雲廠商兩難?

論 | 百家通信上市公司業績榜折射什麼?

通產論 |

論 | 電信運營商已是非典型科技公司

論 |“科技公司”是運營商發展底色

論 | 從電信公司到科技公司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