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合作治理垃圾短信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本應作爲高效通信紐帶的106短信平臺,卻成爲垃圾短信肆虐的重災區。據上海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高達76%的消費者經常被這類垃圾短信騷擾,包括髮送詐騙信息,推送“賬戶異常”“低利率貸款”“積分到期”等誘導鏈接……消費者一旦上鉤,個人信息便可能被不法分子套取,甚至面臨植入木馬病毒的風險。垃圾短信給羣衆財產安全和隱私帶來不小的威脅。

垃圾短信屢禁不止有多方面原因。在灰色產業鏈中,不法分子利用106號段發送詐騙短信的成本低至每條几分錢,而一旦得手獲利巨大,這催生了“低成本廣撒網”的犯罪模式。在監管審覈環節,儘管電信部門和運營商推行實名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審覈漏洞,一些不良商家通過虛假身份或不規範手段繞過審覈,得以發送垃圾短信。

由於大量政府部門通知、網站驗證碼等正規信息也通過106短信發送,正規短信與垃圾短信共用號段形成的混合通道,不僅消解了用戶的防範意識,更讓屏蔽技術陷入“誤傷正常服務”與“放任詐騙信息”的兩難之中。

對此,要想在106垃圾短信整治方面取得成效,就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把工作做得更細、把措施落實到位。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在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總部進行了多輪訴前溝通後,目前已達成共識。針對“發送106短信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的要求,三大運營商均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短信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短信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內容提供者實名)進行標註。藉此將從源頭上遏制垃圾短信的發送。

運營商承擔起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審覈流程的同時,監管部門也要強化監管力度,制定更爲嚴格的106短信平臺管理規範,明確對違規發送垃圾短信行爲的處罰標準,提高違法成本;並建立常態化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106短信發送情況進行排查,對違規企業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形成強大威懾力。

其他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如公益廣告、社區宣傳、學校教育等,向消費者普及106短信相關知識,包括如何辨別垃圾短信、常見詐騙手段及應對方法等,提升消費者的警惕性和辨別能力。同時,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垃圾短信,建立便捷的舉報渠道,對舉報屬實的給予一定獎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良好氛圍。

整治106開頭的垃圾短信,關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關乎通信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唯有監管部門、運營商和消費者齊心協力,方能形成法治震懾、技術防控和公衆免疫相結合的立體化防禦網絡,還消費者一個清朗的通信環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