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翔文/金馬60:繼續寫歷史
金馬獎舞臺中間突出的方格設計讓階梯產生落差。圖/臺視提供
金馬60,和10年前的金馬50一樣,驚奇連連。
12歲的林品彤創下最年輕影后紀錄,杜篤之繼續推進與張叔平一樣多的最高得獎數字。餘靜萍成爲史上第一位得獎的女性攝影師,這個跑得比奧斯卡還前面。公認臺灣影壇剪輯大師的廖慶鬆,居然在領過特別貢獻獎後纔拿到生平第一座最佳剪輯獎。
「石門」成爲近5年來第一部拿下最佳劇情片的中國電影(雖然它有日本製的成色),加上得到原着劇本的「大山來了」,可見金馬的文化影響力,政治始終是擋不住的。金馬獎是鼓勵電影各部門工業的獎項,像「石門」這樣極低限的作品,顯然是勝在議題性上的犀利寫實,評審選擇它贏過其他作品,證明其他入圍電影在感性上並無法更說服評審。我必須爲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老狐狸」叫屈,如果不是它在複審階段給「漏」了,或許最終的結果又會截然不同。
這幾年少了中國與香港主流電影參與,反而港產獨立製片與東南亞電影成爲臺片最大的競爭者。看看今年的入圍名單,曾幾何時,臺灣片的代表是類型化傾向的「疫起」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香港則是小成本的寫實作品「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和「但願人長久」。雖然金馬評審團每年重組所以年年改變口味標準,但一方面也再度看見金馬獎的平臺足以反映華人各區域電影的大趨勢與變化。今年大放異彩的東南亞作品「五月雪」與「富都青年」,都有臺灣主創參與,兩位導演與臺灣的密切合作,也源自金馬這個重要的交流平臺。
金馬60,少了中港閃亮亮的大明星參與,臺上頒獎的盡是港臺新生代與日本影人,熱鬧依舊,但仍有些可惜,我想臺灣影人們還是希望回到往日那種所有華語電影一起華山論劍的狀態。頒獎禮上,沒料到的是臺灣電影長久以來的能量還是一直支撐着滿滿感動,林青霞、陳坤厚得獎,杜篤之、廖慶鬆還在崗位上兢兢業業,連最後得獎的黃驥、大冢龍治致詞裡,還是滿口感謝侯孝賢、楊德昌這些臺灣導演對他們的啓發。金馬60提醒大家,電影永遠是鑑往知來,不忘過往初衷,亦要展望未來,期待臺灣電影更好,讓金馬獎繼續陪大家書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