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網友:中國菜要是真的好吃,爲什麼沒能上了韓國的餐桌?

提到韓國的美食你能想到什麼?被他們吹上天,總統當做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的泡菜?還是被賣到天價的玉米棒?和我們相比,生活在韓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似乎對美食二字有異於常人的理解,或許稍微對各種食材和烹飪技巧有所瞭解,就會被身邊的人冠以“美食達人”的稱號,而在我們看來,不過是會做一些習俗平常的家常菜而已。

從地理位置上看,朝鮮半島上的韓國作爲我們的緊鄰,即便美食資源不如我們豐富,但至少在過去千百年裡,也應該吸收不少中華飲食文化纔對,可現實是韓國在東亞,徹徹底底淪爲了“美食荒漠”,哪怕是在美食這一塊沒怎麼見過世面的歐洲人,看到韓國人嘴裡所謂的高檔美食,也望而卻步。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韓國地盤實在太小了,總面積和我們的山東省差不多,但山東可是咱們國內的蔬菜第一大省,各種蔬菜琳琅滿目,估計山東人自己都認不全所有蔬菜,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供應全國,但韓國即便是舉全國之力,也根本種不出多少蔬菜,至於肉類,由於韓國境內以山地爲主,畜牧業同樣不發達,肉類和蔬菜大量依賴進口,就這開局,註定他們不會自發成長爲一個美食大國。

那有的朋友就會說了:“他們不是最喜歡山寨咱們,實在山寨不了,那就名搶,背靠我泱泱中華,一天搶一道菜,也不至於天天吃泡菜和烤肉吧?”

“民以食爲天”,這句話對於每一位中國人來說都可謂深入骨髓,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幾百年來作爲我國藩屬,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問題也就出在這上面。韓國爲啥說孔子是韓國人?爲什麼說端午節源於韓國,還要去申遺?說白了就是文化不自信,以前幾個世紀作爲咱們的藩屬,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哪怕是美食這一塊,都被宗主國完全碾壓,所以在獨立建國後,韓國急於在文化上尋找本國的特色與象徵,美食這一塊同樣如此,可讓什麼來做韓國的本土特色美食呢?這個還真不好解決。

由於方方面面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加上前面我說到的國內資源貧瘠,這就導致韓國人很難輕易尋找到一個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本土菜品,而政治上,歷代韓國領導人都極力試圖擺脫所謂的“文化入侵”,大肆去中國化、去日本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所有東西拿出來,都顯得不倫不類。

我們以大部分韓國家庭自詡的大餐烤肉舉例,這道美食的老祖宗是咱們中國的炙子烤肉,但韓國人肯定不承認,那就得改良,怎麼改?肉不能不放吧?也不能不烤吧?能改的地方實在不多,那乾脆烤肉的時候少放油吧,還有吃的時候我們可以多配幾種蘸料啊,管它好不好吃,至少和中國不一樣呀,就這樣,韓式烤肉誕生了,但吃過的朋友都知道,這些韓國人自以爲是的加減法,讓烤肉的口感大打折扣,失去了靈魂。

當然,咱也不能說人家在美食這一塊一無是處,他們也有改良相對成功的案例,比如從日本人那裡學來的壽司。壽司最早起源於我國,東漢時期逐漸傳入日本,這個冷知識我還是知道的,只是作爲美食,顯然日本人把壽司做大做強,韓國人也是跟日本人學來的,這裡就不再展開了,兄弟們也不要罵。

日本人叫壽司,來到咱們大韓國哪能也叫壽司呢?直接改名韓氏紫菜包飯!日本人喜歡在壽司裡放生魚片、魚子醬,韓國人就改成方肉鬆、火腿、蘿蔔絲、黃瓜片等等,美曰原創,營養均衡。說實話,這個改的我認爲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比起來米飯配生魚片,米飯加火腿和蔬菜,更容易被咱們接受,估計也會減少鬧肚子的頻率。

所以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爲什麼背靠泱泱中華這樣的美食大國,韓國的美食可以用“荒島”來形容呢?說白了,資源貧乏,文化極度不自信,以至於後邊爲了尋找自我,頻頻發力過猛,讓原本極具特色的各類美食,變得不倫不類。

壽司改成包飯還算可以下口,烤肉少放油多加料,至少還算一道肉類美食,可爲什麼泡菜這種在我國餐廳,只能靠免費菜能上得了檯面的鹹菜,會一躍而上,成爲韓國的“國菜”呢?

雖然韓國的物產並不豐富,但依山傍海,還是比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實力的,換言之,只要肯虛心向中華學習,成爲美食大國並非不可能,可爲什麼泡菜這種在咱們看來完全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配菜,會成爲韓國人最熱衷的美食,甚至還被韓國總統作爲國禮送出國門,他們真不怕丟人嗎?

你還別說,他們真知道丟人,奈何韓國人主打的就是個嘴硬。這裡還有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1988年,韓國拿到了漢城奧運會的舉辦資格,那對於韓國人來說可是揚眉吐氣,走向國際的大好機會,而當時韓國正處在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辦好奧運,就相當於如何吸引海外投資。爲了接待好來訪的外國元首,還有各國運動員,同時充分展現大韓文化,他們精心準備了韓式泡菜。

然而韓國人自己心知肚明,泡菜這玩意就是個製作簡陋,味道相當一般的食物,平時自己家關上門吹一吹也就得了,這次把如此粗鄙的食物拿上臺面,展示給全天下,並冠以“韓式經典”,會不會被嘲笑呢?

韓國政府思來想去,最終以“中西方運動員飲食文化不同”的理由,將泡菜悉數換下,所以這個插曲就告訴我們,韓國人對於泡菜是否好吃,是否可以作爲帶有傳統特色的經典美食,那心裡明明白白。

一方面韓國人骨子裡也不認可泡菜,但另一方面,爲了對外充分展示文化自信就必須堅持嘴硬到底,不好吃也得說好吃,簡陋也得說成古法工藝,原汁原味。你可能會問:“泡菜作爲我國極具地域色彩的一道大衆食物,口味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爲什麼韓國人偏偏選中泡菜,而不是其他美食呢?”

這個問題可問到點子上了,爲什麼韓國人要把泡菜捧上神壇,原因很簡單,因爲在東亞的美食文化圈裡,不管是對中國人來說,還是日本人來說,泡菜本身就屬於相當小衆的美食,沒人吃我來吃,沒人愛我偏愛,這就是韓國特色,韓國獨一份的文化,韓國美食的精髓,自信不就來了嘛!

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並不取決於是否接受外來文化,比如我國大唐盛世,文化可謂海納百川,像一個大熔爐兼具東西方特色,那自信心不但不弱,反而極度爆棚。相反,越是極力排外,拒絕他國文化的國家,往往這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越不足,韓國在美食上的執念,就是很好的例子。多說一句,韓國人不僅試圖在美食上尋找到文化依託,食材上極力推崇本土化,認爲自家種出來的白菜就比進口的白,自家養出的豬就比外來的香,這就導致本土農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一般韓國老百姓去超市,甚至都不敢輕易買點青菜吃,也就有了前幾天網上韓國人來中國實現西瓜自由的爆火新聞。所以從這個角度思考,韓國大衆爲什麼推崇泡菜,因爲便宜,豐富性差,大家都可以吃得起。從民間到官方,一律“泡菜至上”,在我看來,恰恰是韓國美食“荒漠化”的重要推手。

中華美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韓國人深受影響卻死鴨子嘴硬,老外吃一口中餐,味蕾上的體驗也可謂直衝天靈蓋,愛得死去活來,放言長這麼大不知中華美食,太無知,既然世界人民都說好,爲什麼中餐很難走出國門普及全球呢?

這就要說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老外的小心眼了,其實日韓雖然是亞洲國家,但他們深度西化,也一併包括在內了。

中餐的特點是什麼?講究色香味俱全。西餐講究什麼?別管我做什麼,有多大量,必須擺盤高大上,享受奢華貴族體驗。在中餐領域,無論你想吃什麼,又或者想花多少錢,都可以在菜單上找到對應的美味佳餚,十分豐富。但是西方人並不瞭解中國美食,當他們來到中國,去到一個相對高檔的餐廳,看着並不便宜的價格,和菜品的外表,第一印象往往是抗拒和不接受的。所以如果不是一個真正的中華美食愛好者,單單從價格和賣相上,很難有吃下去的慾望,更不要說以身作則去推廣中餐了。

另外,西方的大廚們和精英階層的人士,有很多是瞭解

原因很簡單,他們同樣知道本國的西餐是個什麼德性,一旦中餐進入,可謂降維打擊,大家都跑去吃中餐了,西餐怎麼辦?政治家和資本家的一些經,在羣衆中間也就不好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