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好公司去國外上市?
很多中國投資者經常抱怨,爲什麼象騰訊、百度(BIDU)、新浪(SINA)這些 “好公司”,都不在A股上市,而是跑到美國、香港資本市場上去上市?
最初始的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司在A股根本上不了市。
上不了市的原因主要是幾個:
2005年8月,百度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吧,百度2003年才宣佈盈利,至上市時盈利的記錄只有兩年。而直到上市當年前一個季度,百度的淨利潤才只有30萬美元,相當於240萬元人民幣,這根本達不到A股中小板的上市條件“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爲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甚至達不到現在創業板的上市條件:“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不少於五百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五千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百分之三十”;“發行前淨資產不少於兩千萬元”。
百度還算好的,新浪搜狐(SOHU)本站(NTES)在美國上市的時候,公司不要說盈利,連盈利模式都說不清呢,更說不上達到A股的上市標準。
2,因爲A股不堪“圈錢”。比如某次股市暴跌之後,很多投資者要求停上ipo,以阻止“資金被分流”。沒想到監管部門從善如流,真把ipo給停了。但企業還是得融資啊。所以這段時間,中石油(PTR)中移動這些比較優秀的央企都跑到香港去圈錢,此後也去美國發行了adr.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中國的監管部門是最爲投資者着想的監管部門,特別害怕投資者買到質量不好的股票,所以不厭其煩地設置了嚴格的上市審覈程序;還害怕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炒股虧錢,所以不但設置了漲跌停板這樣的“保護措施”,還經常爲了二級市場的穩定“調整ipo節奏”。
這樣美好的設想,結果卻完全背離初衷。A股上市公司質量並不如人意,而成長性最好的公司,給投資者帶來最高回報的公司,基本都跑到國外去上市了。而A股依然是全球波動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
結論可能也比較簡單: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通過上市審覈對上市公司的質量負責,企業的經營風險,不是過往財務數據這些固態指標可以鎖定的;監管機構不應該也不可能對二級市場的波動負責,市場的波動也不是漲跌停板或者“ipo節奏”可以遏制的。
不過,在監管部門的精心呵護下,A股確實有它的神奇之處,就是現在的融資功能超強,尤其是去年以來炙手可熱的創業板,市盈率搞到幾十上百倍易如反掌,家家超募,有幸上市的公司一個個笑開了花。
在這種人傻,錢多,速上市的格局下,還會有公司去境外上市嗎?
我認爲還會有。
首先還有很多公司永遠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準。對於真正急需融資的成長型企業來說,即使現在創業板的上市門檻,也還是高不可攀。
即使達到A股的上市標準,也還有很多企業會到境外上市,原因爲可能是企業的境外投資結構,而更重要可能是上市的過程、感受和隱性成本。
一家公司要上市,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權賣給願意買的人,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意,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成了中國難度最高的事情之一,上一次市相當於脫一層皮。在漫長的排隊,等待審批的過程中,上市公司能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乙方”角色,不但要面對無數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還要承擔數額不菲的表外成本。當初想爲投資者負責的制度設計,對每個上市公司進行嚴格審覈,已經異化成一個制度怪獸,不知是爲誰服務。而選擇去海外上市,除了海外上市的中國部分審批環節之外,上市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甲方”角色,能感受到投行、交易所都是爲它服務的。
A股上市因爲估值高,ipo融資能力較強,但企業要再融資、制定股權激勵政策時,又面臨跟ipo差不多的審批程序。而在境外市場,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更不用擔心股民在再融資時罵你“圈錢”,這也是很多公司考慮的問題之一。對於很多公司來說,上市不僅是ipo的一錘子買賣,而是建立一個可持續使用的融資平臺。
歸納起來可以這麼說,上市前的審覈,上市後的交易,已經使A股形成跟境外資本市場有所區別的氣場,你很難說哪個氣場好,哪個氣場壞,但企業還是會有所偏好的。
所以我認爲公司去境外上市,並不會因爲A股估值高而減少。也很難說,這些企業裡面,會不會出現讓A股投資者無緣的“好公司”。搜房網(SFUN)最近準備在美國ipo了,它是不是“好公司”呢?
如果我們認爲優秀公司到海外上市,A股市場發行市盈率高是問題的話,那這問題何解?
已經有很多人士支了招。前幾天劉紀鵬、曹鳳歧幾位老師寫了一篇宏文對創業板公平和效率缺失的反思,建議A股市場不但詢價方面要市場化,在上市公司的數量方面也趟開供應,用上市公司的量來沖淡資金這個水,從而拉低估值。
對發審制度進行更加開放的改革,直至改成註冊制,當然是中國資本市場遲早要走的路。但如果認爲光靠這個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就太天真的,視野太窄了。
過去的所有經驗都證明,在中國,凡是開放的行業就搞得好,封閉的行業就搞不好,資本市場我認爲也概莫能外。
增加上市公司的數量,改革發審制度,僅僅是很有限的開放,那什麼是徹底的開放呢?
資本市場的徹底開放,除了發審制度改革之外,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走出去,國內的錢可以自由地出去投資,國內企業可以自由地出去上市;另一個是放進來,國外的錢可以自由地進來投資,國外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到A股來上市。
外面的市場是大海,A股是市場是湖泊,最後的結果,應該是湖海連通,這樣才能解決堰塞湖的風險。當然,我們也要面對大海里的驚濤駭浪,但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成長所必須的。
甚至,這都不是最終的圖景。在資本全球化,交易電子化的大趨勢下,資本市場的國界終將消融。一個賬號,可以購買全世界所有的投資品種;一個市場ipo,全球各地投資者都可以買到。那時候,就根本無所謂在哪裡上市了。
這不是共產主義是什麼?
我敢打賭這一定能實現。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