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獨資醫院試點方案出爐,如何與其他醫院形成“互補關係”?
外商獨資醫院將探索出怎樣的差異化醫療服務模式?
11月29日,國家衛健委等4部門公佈了《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稱,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併購公立醫院)。
第一財經梳理髮現,該《方案》是對今年9月8日《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進一步細化。有醫院管理資深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方案》規定了試點任務、試點條件和管理措施,體現了我國最大程度上鼓勵外商投資的決心。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醫院數量達到3.8萬所,其中三級醫院有3855所,服務體系比較健全,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公立醫院診療人次數佔全國醫院診療人次數的83.5%。
那麼,外商獨資醫院對我國醫院發展、羣衆就醫具體會產生哪些影響?根據《方案》解讀,外商獨資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有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國內居民和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員,與其他醫院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互補關係。
“外商獨資醫院與其他醫院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互補關係’,這意味着,外商獨資醫院的角色定位、服務模式等都需要和現有的醫療機構形成差異化。這樣一來,除了方便外籍人員就醫,也會吸引一部分原先可能會去到海外尋求先進診療技術的國內高收入人羣。”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理事長蔡江南告訴記者。
也有業內專家認爲,“互補關係”應該體現在“新技術”“新療法”“新藥械”。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院長高解春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由合資變獨資,將國際上高端、先進技術引入等,這些開放政策下的做法其實意味着更新的生產力、更高質量的發展將在醫療衛生領域形成。
高解春提醒,在高端、先進技術的引入與落地的過程中,創新性與安全性應該相輔相成,兩者不可“偏廢”,不能因爲引進多項技術而忽略了一些安全問題。因此他建議,可以優先選擇一些在國際上已經應用得較爲成熟的技術(進行准入),而不是讓技術到國內來開展臨牀試驗。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趙大海告訴記者,需要從兩方面看待“互補關係”這一定位。他表示,對於擁有享譽全球的頂尖外商獨資醫院品牌如梅奧診所、麻省總醫院等在國內落地,這一類機構的診斷、治療、康復以及用藥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持平,這足夠可以吸引到一大部分國內高收入羣體。
趙大海還稱,對於一些在自身國家服務能力和水平較爲普通的外商獨資醫院品牌,“我們在歡迎他們進入中國的同時,也需要匹配同等的監管措施。”
對於外商獨資醫院是否能夠成爲醫保定點機構,上述專家均對記者表示,此前國內的合資醫院,已經有被納入成爲醫保定點機構的先例,這對吸引更多的患者會有一定幫助。但事實上,外商獨資醫院無論在掛號費、醫療服務費等領域都較爲高昂,就算醫保報銷一定比例,自費部分仍然不低。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外商獨資醫院是否應該被納入成爲醫保定點機構,還應該根據試點城市的醫保籌資水平進行測算後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