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持續發揮金融“穿針引線”作用(“走進外資行”系列訪談)

資料圖

編者按:

2020年被稱作“外資元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准入條件,中國金融業迎來全面開放。

那麼,新發展格局下,外資銀行從中看到了哪些機會?又有哪些自己的打算?未來對中國金融開放還有哪些期許……

國際金融報》推出“走進外資銀行”系列訪談,與外資行的首席執行官、首席經濟學家、財富管理部負責人等聊一聊他們心中的答案。

2020年是中新兩國建交30週年。

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新冠肺炎疫情依舊肆虐全球,各國面臨抗擊疫情和復甦經濟的雙重挑戰。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一如既往相互理解支持的雙邊關係更爲難能可貴。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1至8月,在各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逆勢增長。東盟也歷史性地成爲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而作爲一家有85年曆史的新加坡老店,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大華銀行是東盟網絡最廣泛的外資銀行,在這個區域有超過400家分支機構,更是金融開放進程忠實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近日,大華銀行(中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符懋贊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專訪,聊了聊他對國際貿易、金融開放以及在華外資行轉型的一些思考和體會。

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他表示,中國的外資銀行人將積極把握開放的機遇,爭取更多的業務資質,實現更多金融創新,不斷深入地參與到這個發展進程中,發揮金融“穿針引線”的作用。

1  中國與東盟深化戰略對接

“疫情影響和政治摩擦加速了供應鏈近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從全球供應鏈轉向多元化的地區供應鏈,從注重效率慢慢轉向注重彈性。在客戶重新佈局的這一過程中,我們爲他們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

《國際金融報》:目前應該如何看待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給外資行跨境業務帶來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外資行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準備?

符懋贊:一方面,各種不確定性的疊加,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也催生了大量避險需求,需要銀行利用金融風險管理能力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控制金融風險,也要繼續秉承穩健審慎的運營原則,增強一級核心資本,注重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增加。

另一方面,“中國製造”已經深深嵌入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之中,地位愈發重要。然而,疫情影響和政治摩擦加速了供應鏈近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從全球供應鏈轉向多元化的地區供應鏈,從注重效率慢慢轉向注重彈性,比如在東盟等地尋找替代供應商和合同製造商。在客戶重新佈局的這一過程中,我們爲他們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貿易摩擦和國際市場萎縮,給中國外貿發展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在此情況下,東盟逆勢上揚,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也希望全力輔助客戶“穩外貿”,利用我們對外直接投資諮詢服務,幫助更多企業發掘東盟投資貿易機遇。我行也和恆豐銀行簽訂貿易直通車服務,爲更多企業在東盟開展貿易活動提供便利。

《國際金融報》:記者瞭解到,中國與東盟逐步深化了戰略對接,東盟所有成員國均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那麼如何看待新加坡在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合作中起到的作用?

符懋贊:今年是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週年。新加坡是東盟第一個與中國簽訂全面貿易協定的國家,並於去年升級《中新自由貿易協定》,2013年至2019年,中國連續7年是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連續7年是中國第一大新增投資來源國。

由於新加坡金融市場自由度高,稅率水平較低,實行自由外匯制度以及不受限制的資金轉移制度,同時與多國設立自由貿易協定,很多企業都將其視爲進入東盟的重要跳板和區域中心,在新加坡建立區域總部或者財資中心統籌在東盟的運營。相信隨着中新經貿往來的繼續升級,將繼續帶動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

去年,我行、新加坡交易所和中國國際商會還簽署合作備忘錄,利用新加坡的優勢,爲企業貿易結算、項目融資、流動性管理、外匯及衍生品交易等提供服務。

此外,在東盟的區域金融中心之外,新加坡還是人民幣投資、持有和交易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中國人民銀行也於去年5月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續簽了高達3000億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今年,新加坡交易所的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量佔全球80%。

2  外資行轉型與展業新機

“在新舊動能的轉換過程中,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採取1+N的策略。一方面緊抓國內市場,進行技術升級、穩定產業鏈,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降低運營成本。這其中就需要金融爲其保駕護航。”

《國際金融報》:作爲總部在新加坡的一家銀行,大華中國如何看待日益活躍的貿易往來給銀行方面帶來的機會?

符懋贊: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爲銀行,我們可以一方面通過創新的金融解決方案和合作夥伴資源,助力企業的產業升級和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發揮跨境優勢,在外循環中增加海內外市場的聯通效率。

在新舊動能的轉換過程中,很多中國企業都在採取1+N的策略。一方面緊抓國內市場,進行技術升級、穩定產業鏈,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降低運營成本。這其中就需要金融爲其保駕護航。

具體來看,包括幫助企業在當地直接投資落地提供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現金管理、外匯和避險產品以及境內外資金池等金融解決方案。

此外,跨境貿易避險與結算方面,東南亞幣種繁多,企業在這裡常面臨換匯難題。多數情況下,東南亞貨幣和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需以美元爲橋樑進行“二重換匯”。換匯成本和匯率風險也隨着換匯次數的增加而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也可以通過金融解決方案,在增加匯兌便利的同時,鎖定風險。比如,大華銀行就有人民幣對多種東南亞貨幣(新加坡元、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和菲律賓比索)的匯兌和套期保值服務。近期,我們還推出了馬來西亞林吉特信用證服務。

《國際金融報》: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在華外資行目前是否正處於一個轉型時代?大華銀行在轉型方面有什麼經驗分享嗎?

符懋贊:大華銀行在深耕中國市場的36年間,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的服務團隊始終以客戶需求爲導向,爲客戶提供互聯互通的金融服務。這是大華銀行進入中國的初衷,也是我行的優勢所在,更是未來我行在華長期發展的基石。

今年以來,無論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還是環球金融市場的巨幅震盪,都是我們所有人終身難忘的經歷。而面對行業數字化趨勢、客戶需求轉換和利差空間的壓縮,我們需要在專注優勢、鞏固業務基礎的同時,推進自身轉型。

爲了更好服務企業的跨境需求,我們與母行一起施行了行業專門化管理,這有助於爲客戶提供專業的諮詢,優化客戶服務體驗。

在零售端,我們專注高端財富管理人羣,並通過數字化賦能,依託全新的運營模式和新加坡品牌力量,打造誠摯信賴的財富管理服務;同時通過與本土戰略合作伙伴的深耕細作,打造獲客和服務生態圈

爲了給業務提供更多推動力,我們着手建立健康的合作伙伴生態圈,並已經與申能集團、上海燃氣、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恆豐銀行等志同道合且實力雄厚的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未來我們也會繼續拓展這一生態圈,深挖夥伴關係並探索更多形式的業務合作。

3  期待加快開放資本賬戶步伐

“伴隨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也不斷加強大宗商品交易能力。去年,我們就參與了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場外互換交易,開啓了期貨交易所場外商品互換業務。”

《國際金融報》:金融開放政策相繼出臺等利好消息是否會驅動外資銀行對在華業務進行進一步佈局?

符懋贊:我們非常歡迎這一系列的金融開放措施,這些決定顯示了中國繼續加大金融領域開發力度的決心。我們相信這些措施將鼓勵外資銀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以創造更多的增長機遇。

爲了把握開放的機遇,我們也積極爭取了更多的業務資質。去年我們就獲得了上海期貨交易所會員和“上海銀”集中定價會員的資質,爲客戶提供更多的交易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利用開放政策,實現更多金融創新。例如,今年5月臨港新片區的金融開放與創新發展政策發佈後,我們與客戶共同積極探索,已經順利落地新片區內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池結構。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把握開放的機遇,更深入地參與到這一進程中。

《國際金融報》:談到外資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您有什麼樣的期待?未來值得推進的方面有哪些?

符懋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相對實體經濟,相對歐洲、美國來說小很多。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大開放力度,給外資更多的空間。只要外資銀行專注自身定位和優勢,都可以在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並且把蛋糕做大。

今年的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上海已經成爲了創新金融運行規則和標準的最好實驗場。”他也提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建設“五個中心”,即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人民幣金融資產風險管理中心、金融開放中心、優質營商環境示範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同時表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還可以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進一步先行先試”。

我們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期待未來加快開放資本賬戶的步伐,讓正常貿易和投資需要的資金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可以自由進出。

《國際金融報》:多年來,大華銀行在貴金屬交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何看待未來這項業務的潛力與機會?

符懋贊:我們的交易服務都是基於客戶的需求和大華銀行在東南亞的業務根基及優勢。比如在中國與東盟進出口中,紡織原料和紡織製品、工業金屬和貴金屬、能源和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活躍貿易是帶動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推出了東南亞貨幣一站式服務和貴金屬交易服務。

當然,就貴金屬特別是黃金而言,作爲一種商品,在中國也有着重要的實物需求。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爲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市場。因此,我們一直堅持爲貴金屬貿易商、金銀生產加工企業提供期貨產品,對衝市場風險。

一方面,中國的黃金產業是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釋放出了巨大的產能,有能力承接來自全球的黃金生產和加工需求;另一方面,東南亞黃金企業也有着強大的“走出去”需求。因此,我們也積極與交易所合作,共同連接中國和東南亞的兩大黃金市場,爲企業提供更多的可能。

伴隨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也不斷加強大宗商品交易能力。去年,我們就參與了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場外互換交易,開啓了期貨交易所場外商品互換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