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百年”的中國海外考古吹響“集結號”
新華社北京3月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在位於洪都拉斯的瑪雅文明城邦科潘遺址中,紅色的黏土被小刷子輕輕拂去,一塊栩栩如生的羽蛇神石雕頭像浮現出來。“它居然肖似中國的龍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驚呼。
作爲中國赴洪都拉斯海外考古隊的隊長,李新偉早已熟悉羽蛇神的形象,但親手發掘出如此精美實物的感覺是“另一種震撼”。這讓他意識到: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3月2日在此間成立。它是以對外考古研究爲主要內容的國家級科研機構,被視爲有近百年曆史的中國考古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近百位考古學家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白髮蒼蒼的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徐光冀和林沄,從外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的手中接過聘書,成爲學術顧問。一批有海外考古經驗和國際影響力的中外考古學家也將受聘於該機構。
“建立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國考古人的一個夢,今天圓夢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海外考古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
王巍表示,外國考古研究中心將通過紮紮實實的研究,有力促進國際的考古合作,提升中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
目前,中國各方面的考古機構已經在十多個國家開展考古合作項目。新成立的中國社科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將爲這些項目吹響“集結號”——提供專業的學術交流平臺,組織更多的國外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過去,經常有人問李新偉:“中美洲和中國文明相隔萬里,研究它們有意義嗎?”如今,他成了外國考古研究中心的常務副主任,問題變成了“海外考古對老百姓有什麼用?”
其實,除了科潘遺址發掘,在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佛教遺址等,中國考古學家不僅獲得了令國際考古界矚目的新發現,也促進國內學界以世界文明視角去理解中華文明,修正部分傳統觀點。
“文化自信不是隻靠宣傳自己的文明多麼燦爛悠久就能憑空而來的,”李新偉說,“當你放眼世界,意識到人類社會有不同的發展道路時, 各美其美 時,你纔會發自內心地爲自己的獨特性而驕傲。”
該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荊志淳認爲,它的成立也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中國考古應儘快具備比較研究的思維,比如我們還按年代劃分領域,而西方一開始就着眼世界文明版塊。”
他認爲,中國年輕的考古學生已經有了更遠大的視野,也有更好的外語基礎,“海外考古人才的培養是我們未來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說:“中國海外考古已經晚了近百年,但出手應不俗。比如我們有先進的勘探、遙感、三維成像技術等,可以技術先行,再着眼長期的學科建設。”
(原標題:“晚了百年”的中國海外考古吹響“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