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管理而非打壓平臺經濟

報社

大陸加大對互聯網企業監管力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調查組上週進駐阿里巴巴,宣佈對其涉嫌壟斷立案調查,緊接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4大金融監管機構,再次聯合約談阿里旗下的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阿里首當其衝,騰訊京東等涉及金融業務網路巨頭,股價波動劇烈,顯見市場對監管行動憂心忡忡,大陸的網路平臺經濟乃至民營經濟要被打壓了嗎?

大陸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就約談螞蟻一事對外迴應時,肯定了螞蟻在發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普惠方面發揮的創新作用,他並且表示,此次約談,主要目的是督促指導該集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金融監管、公平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要求,進一步規範金融業務經營與發展。

看來大陸監管機構這次行動,主要是一次合規性的檢查,應可淡定看待。全世界各個國家,無論政經體制如何,反壟斷都是常態,Google、臉書等美國互聯網巨頭也都面臨反壟斷調查。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也是管理層意識到壟斷的危害,表明對維護公平競爭和金融市場秩序的態度。這次對阿里出手,主要是從防止系統性風險角度出發,預判風險,保護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利益。簡言之,反壟斷不是反市場,也不是爲了打擊某類企業,而是建立法治市場經濟,促進金融科技企業向着遵守法律法規、普惠方向發展。

大陸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思路並沒有改變。大陸經濟的活力需要更多像阿里這樣的民營企業,中央級媒體對此次事件的報導,除了強調堅決打破壟斷、所有金融業務必須有相關資格證方可經營外,還強調了依法保護產權,弘揚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位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監管部門約談阿里巴巴,並不意味着大陸對平臺經濟鼓勵、支持的態度有所改變,反而是爲了更好地規範和發展平臺經濟,促進其健康發展。

問題是,如何管理新型網路經濟?在鼓勵創新與規避風險之間如何拿捏分寸,對世界各國都是新課題。學界對如何界定新經濟壟斷行爲亦存有爭議。

大陸此前的應對模式,是在前期摸着石頭過河,默許新經濟野蠻發展,其中包含着鼓勵探索與創新的態度,到了中期發展壯大時再予以干預、規範。從目前情況看,未來平臺型公司在初期的粗放型發展局面也許會改變。大陸互聯網經濟已走過幾輪週期,管理部門對平臺經濟及其帶來的競爭、數據和安全問題積累了更多認知,在監管方面會作出更多規範。

企業發展壯大至巨頭規模時,其影響力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憑藉規模效應做出更多利於市場和社會的事,也會因邊界不受約束而累積更大風險。各國對此都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大陸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是共同富裕,而目前大陸財富正在加速向少數人手中轉移。大陸政策平衡點,是兼顧效率與公平,政策的着力點,仍在全民醫保、義務教育、房住不炒、民衆收入穩定不被金融風險剝削等公平面的基本盤。

新經濟在行動互聯網技術和大規模資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壟斷的速度更快,涉及範圍更廣,由此所帶來的危害消費者權益、擠壓小企業生存空間等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但互聯網平臺獨有的服務和創新模式用傳統思路來監管是否合適?值得探討。大陸官方提出了健全數位規則的說法,提出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

新經濟模式需要新監管措施,利用大數據提高監察能力、預防風險是可取方向。浙江省作爲平臺經濟、線上經濟和金融科技比較發達省分,也於近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強調了監管創新。會議具體提到監管流程要全過程、一體化,監管體系要邁向整體智治、高效協同,風險防範要實現源頭管控、預防在先。

可以肯定的是,嚴監管不是壞事,沒有制度和法治,市場無法真正蓬勃和開放。北京不會打壓民營經濟,臺商無須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