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注意的日常光景,根植真實的反轉魔幻——專訪藝術家石孟鑫《19:00》個展

藝術家石孟鑫善以不同現成物件爲媒材,將它們在城市中的綠葉角色化爲主角,組合成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圖/侯永全攝影

谷公館畫廊正展出新生代藝術家石孟鑫《19:00》首次個展,作品以日常生活的現成物及親手雕塑作品爲主要媒材,在精準正式的白盒子場域中,以現地創作重新演繹其獨有哲理與魔幻視角。

多數展覽就像早已設定好由兩點連成曲折路線的迷宮,有進有出,身在《19:00》卻未必如此。彷彿輕輕說着「歡迎光臨!」的黃色圓球柱燈,明明踏入了,卻隱隱暗示着觀者其實離開了室內,走向戶外。「我嘗試讓總是一絲不苟的乾淨展場變得不那麼合理,將毫無對外窗的室內營造成室外,物品常態都反轉成沒想過的樣貌,是本次核心概念之一,晚上七點之後,作品才正要復活過來。」年僅25歲的石孟鑫,彷彿在這裡施了魔法,以嶄新能量跳脫別人加諸的框架。

筆電向着牆播放燃燒的火焰,朦朧漸層的彩色光影讓觀者分不清楚是光線閃爍,還是藝術家的筆觸留在牆面上所製造的影像。 圖/沈佩臻攝影

耳邊突然響起低鳴嗡嗡聲,每10分鐘就啓動一次的冷氣壓縮機,在人們沉浸觀賞時恰到好處地掀起關注。石孟鑫巧妙運用谷公館一大一小的展示空間,一方面藉着全白牆面,錯落變化呈現出常民生活最親密卻未曾好好注視、未曾意識的旋轉燈、冷氣壓縮機、渦輪排風扇等概念裝置。另一方面,選在漆黑小房間裡,以筆觸與光影巧妙倒映出虛實漸層,又或者透過凸透鏡將現實畫面折射爲顛倒世界,從內到外、上至下、左變右、吸引與阻隔,在在呼應反轉顛倒的核心展場概念。

比方說,面向牆面的尿尿小童,大家腦海中的關鍵字莫過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與英雄故事,然而石孟鑫將這種英雄主義和打卡景點的印象打破,將親自雕塑的小童轉而面向牆壁。尿尿小童一旁,由花、蝴蝶、傳統飯菜罩與市場常見到的趕蠅器組成作品,看似矛盾卻又並存,是另一個在本次被大量運用的元素——旋轉。

石孟鑫嘗試讓總是一絲不苟的乾淨展場變得不那麼合理,從細節開始顛倒常理。 圖/侯永全攝影

石孟鑫分享:「花與蝴蝶在我們認知中是相互吸引的關係,在他們之間我放了罩子、趕蠅器進行干擾,兩組物件交叉作用,呈現出似乎被什麼吸引,卻同時被困住的狀態。」善於留意生活細節的他,無論在臺灣關注旋轉燈、工廠渦輪排風扇,還是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決定買下以假亂真的花與蝴蝶,都直覺性地收集爲自身靈感,爲每一次創作留下伏筆。

石孟鑫目前就讀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從小就在美術班紮根的他,聊到爲何踏入藝術創作,他靦腆地笑說:「算是順其自然吧!」在SARS疫情爆發那一年因爲報考美術班的人數銳減,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爲人數少,還是真的實力很強才考上,自認不愛傳統填鴨式讀書、考試,而美術班的術科機制確實爲升學之路打開另一條道路,在家人支持下一路考上臺藝大雕塑系。

運用凸透鏡將光源上下左右相反地投影在牆面上,與現實世界同步,卻倒映在牆上化爲小小影像。 圖/石孟鑫提供

石孟鑫坦言,美術班往往是爲了升學訓練技術,因此就讀臺藝大雕塑系時,反而讓他極度渴望進行不同創作方式,到了大三、大四時選擇塑造組磨練。除了不斷創造作品,爲了奠立藝術哲學思辨,他開始於南藝大造形所繼續進修,砥礪論述面的深刻底蘊,一步步提升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

25歲正青春,剛從學校畢業,初入社會,對藝術家來說卻難以掂量何謂年輕,何時又該踏出第一步纔不算晚。近年不斷扶植與推升新生代亞洲藝術家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則觀察:「石孟鑫從不將『我還年輕』掛在嘴上,10年前藝術圈流行手作,接着轉爲日常,而後變成一種feel、講究氛圍的愛好,但在《19:00》中卻能看見更具體的事物,有手作,也基於日常,他虛擬了空間,卻跟基於現實,是包含着想像力的超現實,源自25歲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熱愛。」

石孟鑫《19:00》首次個展,以現地創作重新演繹其獨有哲理與魔幻視角。 圖/侯永全攝影

這是石孟鑫正式踏出的第一步,他提到,脫離學院環境進入畫廊空間,就像步入社會的新鮮人一樣迎來劇烈衝擊,不再是一股腦的浪漫,「過去習慣從內心狀態與個人經驗出發,在造形所受同儕互相激勵啓發、自我開始回望藝術本質後,現在創作模式更傾向先觀察空間特性,甚至找尋更邊陲的空間與創作製造反差與辯證,同時在現實與理想間取得平衡。」石孟鑫不斷在日常中思考、創作、再思考,堆疊建構出自身調性,指日可待。

是入口還是出口,石孟鑫不設限任何聯想,黃色圓球柱燈的意義由觀者自行發揮。 圖/侯永全攝影

石孟鑫《19:00》個展

時間:2020/12/12(六)至 2021/2/26(五)

地點:谷公館(臺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石孟鑫

1995出生於臺中,目前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作品形式以雕塑和空間裝置爲主,近期創作常使用生活中的現成物的功能性去拼裝、變形,迴應建築物中不被使用的畸零空間,讓物件和空間產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