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飛虎 中華民國空軍F-5E/F戰機服役歲月
圖爲F-5E/F型戰機最後一次公開展演,其中,匪地優(左)、匪空優(右)兩款特別塗裝,爲該型機在臺服役寫下歷史註腳。(郭吉銓攝)
F-5E/F Tiger II老虎II式戰機(以下簡稱F-5E/F戰機)是美蘇冷戰時期,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Nothrop Aircraft Division,現爲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throp Grumman,以下簡稱諾廠)改良F-5A/B Freedom Fighter自由鬥士式戰機而來,專爲外銷所研製之輕型超音速戰鬥機,該型機維護成本低、操作容易、空中運動靈活,且具備一定的空對空、空對地作戰能力,受到二十多個國家的使用,在外銷上獲得極大的成功。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易幟,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國家局勢如風中殘燭,翌年韓戰爆發,在美援的幫助下轉危爲安。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後,中共在大陸東南沿岸多處空軍基地陸續興建完成,並經情蒐證實中共已在蘇聯的協助下換裝米格十九型戰機,甚至是研/仿製更先進的米格二十一型戰機,但我方也在美國的幫助下,換裝F-104A/B星式戰機,得以掌握臺灣海峽的制空權,粉碎中共犯臺企圖。
然而國際情勢詭譎多變,中共與蘇聯關係逐漸惡化,美國看準時機,拉攏中共制衡蘇聯,雙方關係逐漸融冰,也使得我國自美方取得先進戰機日益困難,爲避免軍力失衡,除了持續向美方爭取更先進的後繼機型,同時在自研自制、合作生產雙管齊下,從PL-1介壽號初級教練機的製造,與貝爾公司的UH-1H通用直升機合作生產,到T-CH-1中興號中級教練機的研製,累積航空工業能力。
自美國介入越戰後期,隨着戰況陷入困境,傷亡不斷的增加,美國國內反戰輿論高漲,迫使美國政府調整政策,將部隊逐漸自越南撤離,由南越政府軍直接與北越及越共陣營作戰。
民國六十一年,美軍爲增強南越空軍軍力,施壓我方調撥F-5A戰機予南越空軍,使得空軍戰力面臨空隙,加上我方多次和美方交涉軍援F-4幽靈式戰機未果,於是將目標轉移到諸多盟國使用的F-5E戰機身上,經過多次訪美、參觀、研討及協商,終於獲得美方同意,由諾廠授權航空工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航發中心)合作生產F-5E戰機。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美國政府宣佈與我國斷交,翌年元旦,正式與中共建交併廢止共同防禦條約,面對艱困的國際局勢,國難當前,愛國運動風起雲涌,其中發起的「一人壹元,獻機報國」運動,盼能爲國家安全貢獻一己之力。
爲了有效的將款項運用在國防建設上,政府於民國六十八年元月成立「財團法人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專責管理資金的運用,同年三月二十日財經會議中指示,提撥二十五億購買十八架F-5E戰機,宣稱已將款項交付航發中心購機,於是進行中的虎安三號計劃便順水推舟,承載着國人自立自強的期望。
當時換裝中的空軍第四聯隊第二十三中隊,呼應民意更名爲自強中隊,並重新設計以梅花圖案搭配紅、白、藍三色的新隊徽,同年雙十國慶由民間代表呈獻戰機模型予蔣經國總統,二十三中隊的F-5E/F戰機亦編隊飛越總統府上空,掀起雙十國慶的熱潮,象徵全民愛國心凝聚的力量。
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以下簡稱沙國)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依「中沙友好條約」建交,雙方長期在工程、農漁業、醫療、財政等領域密切合作。
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南、北葉門戰爭爆發,沙國認爲北葉門的安全與沙國脣齒相依,爲避免北葉門遭共產主義赤化,影響沙國邊境安全,沙國主動爲北葉門建立空軍,但沙國受限自身空軍能量不足,遂請求我方空軍軍援,考量到沙國是當時我方保有邦交關係的最大盟國,加上國內正進行的十大建設中的資金亦受沙國幫助,兩國關係素來友好。
我國自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後,邦交國數量持續崩盤,國際局勢風雨飄搖,爲鞏固邦誼,蔣經國總統同意軍援,以相當一個F-5E中隊的空、地勤人員,協助建立沙國援贈北葉門一個F-5B/E戰機中隊的任務。
民國六十八年四月三日,第一批共八十員,以一聯隊成員爲骨幹,由空軍副總司令陳鴻銓中將率隊,先進駐沙國塔衣夫空軍基地整備並適應高原環境,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進駐北葉門首都沙那,同年四月三十日,沙國援贈北葉門的首批八架F-5E單座機從沙國哈力吉空軍基地起飛,由我方飛行員駕駛飛抵北葉門沙那接收,加上不久前已由沙國、美國飛行員駕駛飛交的數架F-5B雙座機,至此北葉門空軍的F-5B/E戰機中隊初具規模。
同年五月十七日,因北葉門總統薩利赫(Ali Abdullah Saleh)迫切瞭解F-5B/E戰機中隊的戰力,而當時航管設施未完工,以及相關軟硬體尚未到位,但在情勢所逼下,仍由隊長陳夢賢中校及江渾和少校同機升空,展示低空俯衝及翻滾等科目,我方飛行員高超的戰技令薩利赫總統讚譽有加,完成中華民國空軍在北葉門的第一次飛行。
大漠案初期由我方飛行員擔負空中巡邏及緊急任務,隨着北葉門飛行員訓練逐漸到位,我方已不需擔負空中巡邏任務,故雙方在第二年重新簽訂合約後,軍援的定位以北葉門空軍的F-5B/E戰機修維護及試飛、修維護技術訓練及轉移爲主,我國軍援北葉門的「大漠計劃」,以空軍對F-5戰機嫺熟的操作及修維護能力,延續了我國與沙國的邦誼。
直至民國七十九年阿拉伯半島情勢丕變,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南北葉寧宣佈和平統一。同年七月二十二日,沙國宣佈與我國斷交,並與中共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同年八月二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然而葉門政府支持伊拉克,與沙國的立場相反,加上葉門政府與沙國的關係向來不睦,因此我大漠人員的處境顯得尷尬,最終在我方團結保密以及沙國的協助下,第十二批大漠人員緊急撤返回國,這項政府遷臺後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對外軍事行動就此落幕。(摘自2024年十二月751號《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