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情緒好 成績會更好
社會/情緒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指的是一個人調控自己思想、情緒及行爲的能力。研究顯示,社會/情緒教育有助於提升學業成績、社交或工作表現,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競爭力,也是生活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裝備。
然而,社會/情緒教育雖然這麼重要,卻是失落的一角,經常被忽略。如果說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也是一生的無形資產,代表未來的競爭力,那麼,抽象的社會/情緒素養該怎麼教?如何學?
《未來Family》本期主題探討了以下重要議題:臺灣學生最值得重視的心理健康議題、父親在情緒教養中的角色及重要性、從出生到青春期該有的情緒教養對策、如何透過閱讀培養韌性,以及從家庭、學校到社區,該怎麼教出小孩的社會情緒力。提供關心社會/情緒教育的父母、老師,更全面開闊的視野,以及具體可行的做法。
長久以來,孩子如果學習狀況不佳,師長多半認爲是方法出問題。近年來有個新思潮正在顛覆這個迷思。研究指出,其實,情緒管理良好、身心安頓得宜、能融入團體的學生,成績會更好,能高出13個百分點。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而不是「會學習的機器人」;情緒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卻是失落的一角。過去,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課業表現不斷被強調,但同樣影響孩子學習至關重要的個別身心狀態,卻經常被忽略。全球開始積極倡導的「社會/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也可以說是廣義的EQ,就是要幫助孩子有更全面健康的發展。
也就是說,學習國、英、數、社、自等學科,靠的是認知的能力,但非認知能力(如自律、情緒管理、開明思想、團隊合作等)能夠優化認知的學習能力。
在臺灣推動相關教育多年的芯福裡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強調,孩子面對傳統學科的知識架構,只要有學習動機,就能大量運用科技等工具縮短學習時間,只有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沒辦法透過科技,而必須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
跨國的教育新顯學
2017年一篇刊登於美國《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文章,探討如何透過以學校爲本位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提升孩子的發展,發現參與課程的學生相較於對照組學生,其平均的學業表現高出13個百分點(percentile points)。同時,SEL也有助於提升孩子有利社會的行爲和態度。
OECD報告也提到,認知能力(如一般智力)一直被視爲是決定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最近發現,社會/情緒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也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如職銜和收入),接近、甚至比認知能力還重要,同時遠超出父母收入及社經地位的影響力(見圖)。
所謂的「社會/情緒智能」,指的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思想、情緒及行爲的能力,包含妥善處理負面情緒、解決問題、與他人合作、關懷同理、建設性解決衝突等重要的非認知能力,不僅是基礎的核心素養,更是創造人生福祉的一大關鍵。
「福祉」(well-being),成爲全球教育重新校準後追求的新目標。不論是個人或羣體,都需要不斷去創造可以實踐並維持福祉的條件。
看向國際,從美國到聯合國、歐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國際組織均積極倡導社會/情緒學習,儼然成爲跨國的教育新顯學。
SEL明顯提升學習表現
1994年美國率先成立「學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呼籲透過SEL,提供孩子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所需的裝備。近年來OECD強調,高社會/情緒智能的孩子,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相對較高,對孩子的影響也更深遠,是人生成功與幸福與否的關鍵。
研究顯示,SEL的確有助於提升學業成績、社交或工作表現,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競爭力。
「未來,人們不太可能只專注自己本份的工作就能夠生存,而是需要靠不同專業之間的互相溝通與激勵,才能永續經營與勝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雷庚玲坦言,現在愈來愈重視跨界整合,不同專業之間的思考模式很不一樣,因此溝通合作的能力變得益發重要。
也因此,在小學與中學、甚至幼兒園都納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的議題,近年來備受各國的重視。
SEL涵蓋五大核心能力
楊俐容表示,由美國CASEL發起、聯合國倡議的社會/情緒學習,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明智抉擇等五大核心能力。
1. 自我覺察: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與價值,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爲。瞭解自己的優缺點,有充分的自信、樂觀,且具備成長的心態。
2. 自我管理:在不同狀況下,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與行爲,有效管理壓力、控制衝動與自我激勵。建立且努力達成個人及學業的目標。
3. 社會覺察:能夠覺察、瞭解和同理別人,包括不同背景文化的人。瞭解社會倫理的行爲規範,知道家庭、學校和社區有哪些資源及支持。
4. 人際技巧:能夠跟不同的個人與羣體,建立維持健康有益的關係。清楚溝通、仔細聆聽、與他人合作、拒受不當的社會壓力、有建設性的處理衝突,以及在需要時尋求和提供協助。
5. 明智抉擇:在倫理標準、安全考量與社會規範下,能對於個人行爲與社會互動做出明智抉擇。真實的評估不同行動的後果,也會考量到自己及他人的福祉。
OECD則將社會/情緒智能擴展爲五大面向,包括「任務表現」、「情緒管理」、「團隊合作」、「開明思想」、「與他人互動」。每個面向之下有更細項的社會/情緒智能,例如「情緒管理」包括抗壓性、樂觀、情緒控管,「團隊合作」則分爲同理心、信任及合作。
學校是最佳的學習場所
社會/情緒教育不只要在家庭落實,學校其實是最佳的學習場所。108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提供了一個新契機,幫助孩子學習從專注自己(自發)、關懷別人(互動),到理解世界(共好)。
芯福裡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副秘書長暨研發部部長陳慧慈表示,從美國到臺灣的學校仍以學業取向爲主,但無論是爲了提升學業表現或推動品格、性平、反毒、反霸凌等教育專案,倘若沒有納入社會/情緒學習,多以失敗收場。「因爲偏差行爲都是情緒沒有出口,長久累積下來的惡果。」
但是抽象的社會/情緒素養該怎麼教?可以是結合既有的班級經營,將社會情緒教育融入學科課程或團體活動,例如說故事、分組討論、玩桌遊、戲劇表演等,透過創造情境或提供任務,增加孩子互動的機會。
也可以納入學校課程計劃,單獨列爲一門課,更有系統和完整的呈現課程內涵,例如芯福裡在全臺一百多所小學開設免費EQ課程,受益的孩童至今已高達數十萬人。
因應新課綱上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率先於去年展開「情緒/社會智能觀察紀錄」的試辦計劃。從15所國中小,擴大到108學年度的31所國中小,包含「個人內在技巧」、「人際之間技巧」、「壓力管理」、「適應力」及「一般心情」等五大觀察面向,希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自我領導與統御的能力。
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
「做情緒/社會智能的觀察,有機會看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危芷芬指出,引導孩子想像未來的生活,讓專業學習與情緒教育平衡發展,形成好的循環。希望孩子不是消耗青春在情緒的困擾,而是更專注培養自己的興趣及專長。
楊俐容認爲,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也是一生的無形資產,代表未來的競爭力。危芷芬強調,一個永續經營的人生,需要有挑戰性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助人的快樂,做到這三件事,即使遇到很多挫折,也能夠重新站起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永儀表示,社會/情緒智能是先天與後天交互作用的結果,每個人的基準點會不一樣。「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別人比,」她建議父母,在考慮小孩是否需要幫助增進EQ之前,應先了解、接受自己小孩的狀態,以小孩的基準爲起點,再思考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
情緒與學習有一定的關係。陳永儀曾在半夜的大學校園裡,看見學生自願犧牲睡眠的在練習跳霹靂舞,只要是有興趣的東西,令人感到好奇、有挑戰性,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延伸閱讀:
1.新聞主播鄭凱云:減法教養,陪伴孩子成長
2.新課綱實施,想要好成績,只有死讀書已經行不通了
3.我心愛的女兒不聰明,但是單純又善良,如果你也遇到一樣的孩子,請釋出善意,讓他們感受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