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學霸的父母大多佛系?原來背後藏着這樣的秘密……
作者:主創團·楓子
最近看了個視頻,感觸頗深。
來自河南周口西華狀元橋中學的尚藝博,今年高考取得了714分的優異成績。
面對採訪,媽媽說,尚藝博不僅學習好,愛運動,還很自律,從小就特別讓人省心。
那這樣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
媽媽的回答出人意料:放養的,根本沒有培養過。
評論區,很多家長瞬間心理不平衡了:
“本來想學習一下人家如何奮力託舉,結果被凡爾賽了!”
“情何以堪啊!爲什麼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卻一點不上進?”
“難道學霸是天生的嗎?還是說教育就應該要佛系?”
是啊,爲什麼學霸的家長,都說沒怎麼管孩子,孩子卻反而優秀又上進?
爲此,我特地查閱了近年來衆多高分學霸父母的教育,結果發現:
他們的“沒有培養”並不是撒手不管,任憑孩子自己去發揮。
而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發自己的光,順便照亮孩子。
教育的本質不是言傳身教,而是身教言傳。等你做到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言傳了,孩子都能看得見。
教育,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多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
教育最大的失敗:
父母不成長,卻拼命在孩子身上使勁
曾看過一個段子。
孩子考砸了,媽媽便怒罵孩子是笨鳥。孩子很不服氣,直接回懟:
“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還有一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你就是第三種。”
雖只是個段子,卻暴露了很多父母教育上的一個通病:
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一邊給孩子一個苛刻的人生,一邊卻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要求。
就像我一個閨蜜,在剛剛初爲人母的時候,她就全身心撲在了孩子身上,放棄了自己的愛好,遠離了自己的朋友圈:
衣食住行圍着孩子轉,全部心思也投入到了孩子學習上,早起陪讀,陪練圍棋、輪滑,監督學習,輔導作業……
也因爲滿身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對兒子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
但凡兒子成績低於98分,她就會忍不住發吼,逼着兒子多做兩套卷子。
而一旦她發現兒子貪玩偷懶,她就會扣掉兒子的娛樂時間,讓兒子不敢再犯。
在她的持續高壓下,兒子確實取得了挺好的成績,但卻一直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直到四年級了,每次寫作業都還要一直她盯着、管着才能認真學習。
心累也就算了,寒心的是,兒子不僅對她的付出熟視無睹,還百般嫌棄。
有一次,她不過是說了兒子幾句,結果兒子竟然回懟道:
“你自己那麼差,還好意思說我?”
閨蜜憋着火,質問兒子什麼意思。兒子也不忍了,一下把心裡話統統說了出來:
“不是嗎?爸爸上班,我學習,就你天天待在家,什麼都不用做,就知道逼着我做作業。
還天天說別人家小孩好,你咋不說別人媽媽好,人家林青媽媽會掙錢,肖琦媽媽會開車,李思媽媽會做很多美食。
就你什麼都不會,還天天叫累,還好意思說都是爲了我!”
這一番話,如同一盆冷水,澆得閨蜜透心涼,也讓她徹底醒悟:
她累,是因爲她丟掉了自己;兒子不服管,是因爲她沒有什麼能讓孩子信服的。
正如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的:大量父母教育不好孩子,就是因爲他們在孩子身上做了好多好多事情,卻從來沒在自己身上做過什麼。
沒有父母行動的引領,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都是無效的。
父母是誰,比對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自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閨蜜後面就重返職場了。
因爲太長時間沒有工作,閨蜜爲了做出成績,找回自己的價值,每天都很拼。去得早,回得晚,還常常把工作帶回家,查資料、對數據、寫方案。
她曾以爲,兒子脫離了她的管教,會肆無忌憚地娛樂,打遊戲,不寫作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兒子不僅沒有一味放縱,反而開始自覺學習了。
原來,兒子看到她不再一有空就躺沙發、刷手機,而是直到深夜11點,還在看書,惡補專業知識,所以深受感染,也跟着努力學習。
按兒子的話來說就是:“你都這麼努力了,我可不能被你比下去。”
所以你看,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響。
當父母自身處於熱愛學習、享受自我成長的積極狀態,根本不需要給孩子講太多道理,孩子都會看在眼裡。
因爲模仿從來都是他們的天性。
父母做人的行爲和態度,孩子盡收眼底,最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和思維。
他們會從“你活出自我”中,學到“我也要活出自我”以及“我該如何活出自我”。
美國教育部一項關於20000多名兒童學業進展的跟蹤研究,也發現: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其本身的特點對孩子的影響,遠比“爲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而這,纔是影響孩子成績最關鍵的因素。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鼕鼕,她是一位媽媽,更是一位教育者。
多年來,她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愛好上,而當她不斷栽培自己的時候,女兒也學着她不斷努力成長。
女兒初三畢業後,就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最後考上了牛津大學。
女兒說:“我成長過程中,媽媽給我的時間不多,卻做足了榜樣。”
還有暢銷書作者王瀟,當了媽媽後的她,並沒有停下自己成長的腳步,她出書、創業,每天都很忙。閒下來就讀書、健身。
女兒受她影響,也愛學習、愛挑戰。談起長大後的夢想,第一反應就是:
“成爲媽媽那個樣子。”
正如楊瀾說的:
當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爲一名母親,首先應該過非常充實和快樂的生活,讓孩子們知道:
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如此,根本無需在孩子背後監督、催促、鞭策,孩子自會追隨光而來。
最高級的家庭教育:
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優秀
東漢的語言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曾這樣解釋“教育”一詞: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所謂教育,就是上行下效,父母做榜樣,孩子去模仿。
所以,爲人父母,與其對孩子高要求,不如在自己身上多使勁,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會差。
1、修煉好習慣
曾看過一個視頻,女孩高三就被保送到了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
談及自己的學習經驗,她表示都是父母榜樣引領的結果。
在她的記憶中,父母一直都是特別愛看書的人,每天晚上回到家就各自坐在桌前捧起書本,認真地閱讀。
另外,父母還是運動達人,每天都會運動,還經常去跑馬拉松。
這個過程,父母從來沒有要求或命令她也要這麼做,但她自然而然就養成了愛看書、愛運動的習慣。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好習慣的養成很難,但父母若能以身作則,修煉好自己,孩子便能在耳濡目染下習得良好習慣。
2、控制好慾望
白巖鬆說過:“打麻將的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
父母總是刷劇、玩遊戲、看短視頻,就不要怪孩子沉迷手機;
父母總是喝酒、玩牌、打麻將,就不要怨孩子總是想着偷懶玩耍。
想要孩子自律上進,父母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慾望。
就像武亦姝爸爸,每天四點半以後就手機關機,專心陪伴孩子。
還有一位浙江爸爸,自從女兒上幼兒園後,就戒掉了電視、手機。
每天,只要女兒在學習,他就安靜地邊上看書、或工作。
如今,女兒每天放學後都自覺完成作業,學習上的事從不需要父母督促。
所以啊,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自律了,孩子便能在父母嚴於律己的薰陶下習得自律。
3、要有自己的追求
看過一個採訪,一位媽媽給還在幼兒園的兒子報了5個培訓班。
記者問她,爲什麼給孩子報這麼多班?
她說:我們父母這輩子差不多也就這樣了,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孩子學得越多越好,將來才更有出息,我們以後可就指望他了!
看完唏噓不已。
如果父母都在混,孩子又憑什麼拼?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越上進,孩子越優秀。
爲人父母,你積極努力,不斷追求自我成長,活出自我價值,你的教育才有說服力。
孩子才能在你的影響下,調動出內在的正能量和積極性。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味道會截然不同。
家庭中父母的行爲、習慣、思想、態度,就宛如這壇“泡菜水”,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浸染和塑造。
育兒先育己。
當你的人生,讓孩子感到驕傲;那麼孩子的未來,也會讓你驕傲。
所以爲人父母者,不論處於哪個年齡段,請先執着地栽培自己,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
你的每一次成長和進步,都將化爲孩子前行的動力,引領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書寫屬於他們的精彩篇章。
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