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佛山行丨品讀百年古塔文化故事、探尋紅色足跡!2024“全國融媒體主編佛山行”走進高明
當百年古塔神話故事遇上紅色文化之“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8月3日,2024“全國融媒體主編佛山行”(以下簡稱“融媒體行”)活動走進高明區,先後前往荷城街道靈龜公園、靈龜塔,以及高明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譚平山故居,實地瞭解靈龜塔背後動人的神話故事,重走高明紅色線路,追憶先輩崢嶸歲月。
走進靈龜公園品讀百年古塔神話故事
坐落在西江河畔的靈龜塔,是荷城、高明的重要歷史文化地標,也是一座承載着高明人集體回憶的古塔,穿越數百年時光的靈龜塔如今依然屹立,守望着一方水土。
據介紹,在這座塔的背後,有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相傳在遠古時代,西江一帶禍水四起,民不聊生。當地百姓紛紛向上蒼祈禱,感動了傳說中的五彩神龜,神龜大發神威前來鎮守,幫助西江沿岸恢復風調雨順的景象。五彩神龜因驅邪而精疲力竭,在西江口匍匐變爲一座小山,人們稱之爲龜峰山。而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高明阮埇村才子、辛丑翰林左中允區大相與胞弟御史區大倫二人,爲感謝神龜對當地老百姓的庇護並祈求風調雨順,倡議在龜峰山上興建靈龜塔。如今,這座歷經百年變遷的古塔繼續綻放着新的光彩,爲高明荷城增添新活力。
1984年,高明縣政府修葺了靈龜塔,同年也開始圍繞靈龜塔建設靈龜公園。目前,靈龜公園佔地超6萬平方米,經過多次改造提升,靈龜公園逐漸建設成爲一個開放型綠色生態公園。
走,一起去看展!在靈龜塔公園附近,“融媒體行”一行媒體主編還開啓了“逛展”模式,首先走進廣東省迄今唯一國家備案的昆仲相機博物館,通過近距離觀看館內密密匝匝的歷史國產照相器材,共同見證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產相機制造產業的輝煌歷史。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廣東在唐代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種外向型經濟,這呼應了此前我們活動中看到的獅山鎮‘十里官窯’,廣東在明代以後的經濟發展已是有基礎的。”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教授江冰在參觀高明唐代龍窯遺址陳列館時感嘆。高明唐代龍窯遺址是廣東省內首次發現的唐代龍窯遺址,也是廣東省發現的最古老的窯址,它承載着廣東窯業演變的歷史。在這裡,唐代龍窯舊時生產場景再現,免費前來參觀的遊客市民可進一步感受佛山陶瓷發展的歷史文化魅力。
而在高明錢幣博物館內,展示着古代錢幣變遷的歷史,一行媒體大咖也在方寸之間感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社會經濟發展。
重走高明紅色線路追憶先輩崢嶸歲月
當日上午,媒體行主編們走進高明區明陽村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譚平山故居,共赴一場“紅色”之旅。
據介紹,高明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依託明城鎮舊糧倉改建而成,基地內共展出百餘件珍貴史料及革命文物,再現了烽火歲月裡高明人民英勇卓絕的奮鬥歷程。
隨後,一行媒體主編還參觀了譚平山故居。在譚平山故居,記者看到此處根據歷史信息、時代風格和建築特點進行場景復原,真實再現譚平山早年生活成長環境,和清正廉潔的家教家風。
據介紹,譚平山是廣東高明人,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譚平山的一生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爲黨爲國,矢志不渝。
如何傳承好、發揚好佛山的傳統歷史文化?江冰表示,現在各地都在打造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而這些文化資源都是前輩先人從古到今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財富。佛山的這些精神文化的挖掘,將一直指引後人從學習革命先輩艱難生存、發展事蹟中有所感悟,讓紅色文化一直延續。
媒體大咖、專家建言佛山助力佛山傳統文化“出圈”
隨着“融媒體行”走進高明區,本次活動圓滿落幕。20多家全國媒體主編“問計”佛山擦亮十大傳統文化品牌,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在本次活動首日體驗祖廟功夫陶藝粵劇文化過程中,東南網政務中心主任吳頌潔提出建議,佛山如葉問、黃飛鴻等極具特色與故事性的元素,如果能在其場館內設計沉浸式的戲劇體驗,以開放形式讓遊客深度參與,實現一種共創式的遊覽體驗,相信可以增強了遊客的參與感和滿意度。“這種對新技術、新媒體的主動嘗試與運用,我認爲是至關重要的。”吳頌潔說。
體驗過佛山十大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來自北京日報的視頻直播編輯部主編滿志禹對佛山也充滿期待。他表示,佛山將美食、功夫等獨特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示出無限的活力與潛力,期望佛山能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旅品牌,讓這些金名片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調動市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讓更多人走進佛山、體驗佛山、感受佛山。
對於佛山十大傳統文化的再激活、再“出圈”,江冰認爲,無論是歷史紅色文化,還是日前走訪見證的陶藝文化、功夫文化、龍舟文化、龍獅文化等都是相互包容的、是一脈相承的。
江冰建議,做好文化傳承,城市要挖掘文化內在的精神資源和線索,真正用文化賦能城市發展。“佛山激活十大傳統文化,‘激活’兩個字用得很好。建議佛山要側重點提煉出四大名片,分別是功夫、龍獅、粵劇、美食,我覺得這四張名片要好好突出,給我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冰說。
文 記者 李婷婷 實習生 全田榮圖 羊城晚報